自從二月緬甸軍政府發動政變以來,香港人對緬甸的關懷,不免些許出於物傷其類——而又難以承受於其血腥,與世界束手的靜默。今期《無形》以「致死難與抗爭,緬甸」為題,希望引入我們與世界連結的其它維度,這是六月,飛霜的季節,我們都知道未能盡說的苦、不曾申明的冤、被壓抑的意志與犧牲的鮮血。願我們都不囿於淺窄之地,通過關懷他人而超昇。 (閱讀更多)
何福仁細說自己年輕時的報館工作與寫作經歷,並提到自己早期詩作的發表園地。後來從《詩風》到《羅盤》,既寫作,同時參與編務,組織「讀詩會」,又衍生到更多詩觀與雜誌路向的採問,《羅盤》更與台灣詩壇有著密切關係。 (閱讀更多)
對吳明益來說,寫作以外,於不同院校執教多年,原來教書是人生中很感苦惱之事,而對於文學獎與寫作之路的關係,到底是誘惑還是成為盲目追逐的目標?吳明益對文學獎的改革顯然有著更多反思。 (閱讀更多)
近期因為《天橋上的魔術師》被影視改編,讓原著作者吳明益的小說作品受到廣泛討論。在訪談之中,吳明益不但討論到類型小說跟純文學之間的關係,亦提到自己當初離職全心寫作的經過,當然,還有自己對「中華商場」念念不忘的自身情感。 (閱讀更多)
樊善標在王家琪的新書《也斯的香港故事:文學史論述研究》序言提到,作者選定了也斯反覆談論的幾個重要課題,縷述也斯關注各課題的緣起、經過,以及課題之間的連繫,從中透視他的香港文學史觀點,困難卻也是此書的吸引力所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