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紅眼 | 2022-08-19

余婉蘭的第二部作品《島之肉》,像封面那顆以羽毛、樹木與人臉縫起來的心臟,把零散的血肉結集成詩,詩句之中總帶著一些佛學殘影,如思考愛情幻象,輪迥,痛苦與執迷的無明,基督教的聖潔、罪性等。沒有某種堅定信仰的人,幾乎無法在這樣的時代裡繼續寫作,余婉蘭自言不是揚起抗爭旗幟的詩人,因此,無論寫作還是信仰,都是她生命中難以擺脫的考驗。「你知道有些傷口永遠不會癒合,會在作品不時閃跳這些很深的傷口,你嘗試透過書寫去望清楚,但更多時候是別過臉,有時是不夠勇氣,也沒有思考清楚。」 (閱讀更多)

魯西迪在美遇襲,寫下《撒旦詩篇》而被追殺三十多年的逃亡者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8-19

因《撒旦詩篇》而被伊斯蘭組織懸紅追殺三十多年的印裔英國作家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日前於美國紐約州的一場演講活動中遇襲,包括頸部、臉部在內嚴重受傷,被刺至少十刀,手臂神經被切斷,一隻眼睛可能永久失明。事件震驚國際,被視為對言論自由的一次血腥打擊。更諷刺的是,魯西迪這次演講的主題,就是美國如何成為全球被迫害作家與藝術家的避難所。 (閱讀更多)

【華語作家創作坊】「離」留的創作人們 ——賀淑芳

如是我聞 | by 楓柴 | 2022-08-23

香港浸會大學學院華語作家創作坊今年邀請馬來西亞作家賀淑芳擔任「華語駐校作家」,並舉行線上公開講座,主題為「何以需要講故事?棲居地方,或如旅人」。楓柴受其講座啟發,尤其當新聞無法而把當中最深層次的事情和問題挖出來時,這時便需要文學。而創作人就是透過文學參與事件,把虛構世界延伸到相關議題。 (閱讀更多)

如何在同質化的空間中尋找可能——記駱頴佳「否定性的否定——韓炳哲論他者缺席下的無痛社會」講座

報導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近年不少著作被翻譯成中文,但其書寫方式的跳脫,有時卻被指不夠嚴謹紮實,駱頴佳認為閱讀韓炳哲的書還是能為他帶來衝擊,在早前以「否定性的否定——韓炳哲論他者缺席下的無痛社會」為題的講座裡,則聚焦兩個問題,一是韓炳哲如何看待「否定性」,二是「他者缺席」會為當代社會帶來什麼問題。 (閱讀更多)

《幻愛》社區放映遭「放蛇」 47 人「犯聚」一年後獲撤控 周冠威:仍是不公義的示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8-09

時任油尖旺區議員朱江瑋去年在辦事處舉行《幻愛》電影放映會,其間警方及食環署採取聯合行動,向在場 47 人發限聚令告票,包括導演周冠威。朱江瑋上周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全數參加者已獲撤控,已交罰款人士亦獲退還罰款。他批評部門上演「大龍鳳」但無人道歉。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史學泰斗許倬雲離世 享壽95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8-05

編輯推介

重探《死神來了》的死亡哲學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08-12

易過借火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8-11

空心水塔

散文 | by 李文靜 | 2025-08-09

詩三首:〈爻〉、〈腳趾〉、〈離開 / 海床 / 到達 / 到達〉

詩歌 | by 潘國亨, 鄭偉謙, 梁偉浩 | 2025-08-09

盡頭

小說 | by 黎喜 | 2025-08-08

醬園味:評《醬園弄・懸案》

影評 | by 金成 | 2025-08-06

Bruksvara

小說 | by 徐竟勛 | 2025-08-02

良風有迅

散文 | by 惟得 |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