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20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上週六(17日)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共頒發了27個獎項予本地藝術工作者或團體,以表揚他們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今屆「終身成就獎」由創立香港兒童合唱團、葉氏兒童合唱團及香港泛亞交響樂團等知名樂團的葉惠康獲得。「傑出藝術貢獻獎」的三位得主為本港著名編劇杜國威、芭蕾舞教育家王仁曼及著名指揮家閻惠昌。文學藝術獎項方面,洛楓以小說集《第三身》及詩集《頹城裝瘋》奪得「藝術家年獎」,曾繁裕則憑小說集《三》奪得「藝術新秀獎」。 (閱讀更多)

【新書】《耳窩》序——一種脫序的紀事:囚豢窩內,考掘聲音

書序 | by 何映宜 | 2023-06-19

匯集眾多年輕寫作者聽覺記憶的新書《耳窩》,以聲入文,關切的不止聲音本身的事體,書寫聲音,實在是我們如何觀察日常。細讀不同寫作人以年輕作家之姿,納聲紀事,何映宜在這篇書序提到,幻想奇思的夢田在其眼前敞開,最讀進心裡的,卻從來是薄物細故,是日常。 (閱讀更多)

讓我們共在文學裡──2023臺北文學季【讀書俱樂部】特展

報導 | by 崔舜華 | 2023-06-16

臺北文學季於每年的三至五月間舉辦,至今已十多年,曾啟發香港文學人開創「香港文學季」。近年的臺北文學季均設特展,其策展意念與方式,均可讓香港這邊參照。由於特展由有長久歷史的文訊雜誌社舉辦,較諸香港文學季強調文學與視覺藝術溝通對話的核心展覽,臺北文學季的特展的資料與歷史更為豐富;較諸香港各大圖書館所舉辦的文學資料展,又更立體及具有溫度;因此甚具民間特色。虛詞無形特邀臺灣詩人崔舜華撰寫報導,揭露臺北文學季特展【讀書俱樂部】的策展理念及心得,以供香港文學界參考。 (閱讀更多)

AI開創音樂製作新時代 已故音樂人被「復活」,以科技跨越時間界限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26

藉助現今科技的進步,已經離世的音樂人亦可再次重現樂迷眼前,隨著AI技術的急速發展,近月在網絡上亦出現愈來愈多可以模仿歌手聲線、演譯任何歌曲的AI Vocal工具,以科技「復活」已故歌手的聲線。迎接人工智能的時代,AI生成的聲音與影像未來將為音樂藝術帶來甚麼新常態,以及由此衍生的相關道德倫理責任,勢將繼續成為大眾討論話題。 (閱讀更多)

在浮城的角落造書 寫母親的愛與掙扎——訪周翊琳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7-04

周翊琳既是作家、畫家,同時是書店店長,但對她而言最重要的身份,是照顧兩個女兒的母親。她的作品總是離不開這兩個女孩子,葉頁和葉安,首兩本著作《日落午睡》和《孩子開的洞》都是以女兒的生活為主要題材。女兒,是她把創作結集成書的原因,她希望能把一些東西留給她們。但她又形容創作是最自私的時間,因為創作的時間就是丟下她們的時候。她的詩句中經常蘊藏着她的愛與掙扎。對女兒而言,母親是她們世界的全部。但母親觀看到的世界,卻盡是無法言說的傷痕與自己的無能為力。 (閱讀更多)

中國國寶級畫家、詩人黃永玉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15

中國國寶級畫家、詩人黃永玉在6月13日逝世,享年98歲。在他的遺囑上,他表明希望離世之後,將遺體進行火化,而且「任何人和機構,包括我的子女、孫子女及親朋友好,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取回我的骨灰。我希望我的骨灰作為肥料,回到大自然去。」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風林火山》:麥浚龍的世界

影評 | by 王建鏗 | 2025-10-08

那年切不成的月餅

散文 | by 陸裕欣 | 2025-10-0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10-03

詩三首:〈樹〉、〈某個瞬間就起了風〉、〈到達組詩〉

詩歌 | by 鄭偉謙, 梁偉浩, 李靈枝 | 2025-10-03

白頭翁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03

樺加沙日記(擬淮遠三則)

散文 | by Greenly, 羊格, 麥景琪  | 2025-10-01

光之帝國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9-26

詩三首:〈念尼泊爾〉、〈失控練習〉 、〈臺北寫真〉

詩歌 | by 王培智, 俊奇, 徐竟勛 | 2025-09-26

靈感獵人

小說 | by 勞國安 | 2025-09-26

計劃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