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克拉拉與太陽》:文學的職責是陪伴

書評 | by 藍玉雍 | 2021-07-21

《克拉拉與太陽》是諾貝爾得主石黑一雄在2017年獲獎後,第一部發表的小說。承繼著他一貫細膩、深刻的筆調,但藍玉雍認為,《克拉拉與太陽》獨特的地方,是從一個機器人的視角,來描寫這個故事。換言之,他從一個常常被認為不具獨特性,卻一直陪伴著人們的機器人,去反思人的獨特性。而這種感覺和以複製人的角度,探討生命和存在的意義完全不一樣。 (閱讀更多)

一天醒來,台灣人與古巴人全部對調位置——從未來回首的黃崇凱新作《新寶島》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7-16

台灣作家黃崇凱的新作《新寶島》,潛藏著的是近半世紀以來的國際關係角力,沐羽這篇書評形容它是成熟的野心之作,凝視著百年來受壓迫的原住民、白色恐怖時期、以及政黨輪替的歷史,並將之置入虛構的未來,讓人在一個更客觀的遠方思考過往的問題,設定跟概念都是華文小說裡難得一見的題材。 (閱讀更多)

「我」與「香港」——讀《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

書評 | by 淑清 | 2021-07-16

雖說漂泊是港人長久的精神狀態,但「離散」一詞,還是教人很難習慣。以此心情來讀《我香港,我街道2》,淑清認為它不論書名還是輯名,當中的「我」是以「香港人」為自我符號的象徵,熟悉又陌生的情緒,所及之事物都藏著記憶中的香港,港人之根,由此而生。 (閱讀更多)

不是書評──《欽天監》的一些閱讀角度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1-07-13

西西作品之難,是由她的「創新」開始。想讀好西西的作品,江俊豪認為最好能參考不同的評論,並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跟有心閱讀西西小說的朋友,分享一些切入《欽天監》的角度。當老作家把話說白了,作為讀者,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有更加努力。 (閱讀更多)

走近而並非走進現代詩的分岔小徑——讀廖偉棠新書《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6-30

廖偉棠的演講集《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是一部賞析現代詩的文集,原本是三年前的一個現代詩課程「詩意:關於新詩的三十種註腳」,後來擴寫結集成書。本書的副標題是「走近現代詩的40條小徑」,四十篇文章,如四十條現代詩的小徑,沐羽形容「走近」這個詞很精準,它是近而未至的,就像要回答文學是甚麼這個問題時,我們都會選擇圍繞、擦過、走近,讓範圍縮小而非直接判斷。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醜婦》:兩個傳言的世界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11-12

編輯推介

【教育侏羅紀】風膠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11-24

小說 | by 吳紫翹 | 2025-11-15

觀塘道沒有塞車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1-14

《兒子》:冰冷房間裡的大象

劇評 | by 李浩華 | 202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