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by 陳津明 | 2020-05-08

「自由行」的片名帶有一點嘲諷意味,相較之下,英文片名A Family Tour更直接地點明了電影的主題。因為拍了關於楊佳母親的電影《孤僻者的母親》,觸動了政府的敏感神經,主角楊樞不能回到故鄉四川,流亡香港多年。為了見母親陳曉林,楊樞只能用最迂迴的方式——媽媽報團到台灣旅遊,她帶著丈夫家銘和孩子悦悦「自由行」,跟著母親的行程跑。 (閱讀更多)

《沒有大路》就走小徑︰壞畫者馬尼尼為

書評 | by 子凡 | 2019-01-11

馬尼尼為的筆尖將傷口掰開來不斷地戳。那被劃破的原生傷口愈張愈大。她用「離經叛道」的句子,說母親壞話、批評父親、怨恨母職、仇視孩子的爸、專事無意義的事情、表揚廢物……一筆筆畫壞社會中的主流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戳破世俗偽裝和平的假象。 (閱讀更多)

讀不懂的,大概關於感受——《放風》

書評 | by Edith So | 2019-01-08

洞察、尖銳、好奇,難怪黃仁逵是懂得讀人的。他的文字有種「塑像」特質,只敷以淡淡幾筆,文字就在剎那間有了顏色、形狀、氣味、與表情。他寫的不是生活片斷,不是以小見大,而是結實地自成一體;篇幅很小,卻有厚實的內在。 (閱讀更多)

冰山宜觀不宜劈——析胡晴舫的散文風格

書評 | by 劉偉成 | 2019-01-08

胡晴舫以散文為主要創作文體,又能否發揮慣用於小說創作的「冰山風格」 的特質?她創作散文時,又會為「冰山風格」創造出甚麼新特質?這種風格又是 否可以成「體」?本文之後會以胡晴舫的散文作品為例,逐一解答這三個問題, 期望可以給胡晴舫的作品綜合出至今或缺的整體風格論述。 (閱讀更多)

從互文性到「邊緣」文學的自主性——劉吶鷗引用穆杭的三個例子

理論 | by Sabrina Yeung | 2019-01-05

如果我們用互文性的理論來看上海新感覺派作家劉吶鷗對法國作家穆杭的接受,特別是劉吶鷗的《都市風景線》對穆杭字句的引用,或者可以看出劉吶鷗如何利用這些由接受所帶來的編碼,來進行表意實踐或創造性轉化,然後再進一步思考所謂「邊緣」的文學區域,如亞洲文學、非洲文學,如何可以加強自己的著作者(authorship)身份,以及建立自主性。 (閱讀更多)

懷念黃小姐,也談《戲緣》再版重印

書評 | by 致寧 | 2019-01-03

2018年1月3日,電影文化圈人人敬重的黃愛玲小姐在睡夢中遠去。黃愛玲生前是電影節目策劃、電影史學者和教育工作者,而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影評著作不多,僅留下《戲緣》和《夢餘說夢》(兩卷)。正當黃小姐逝世一周年,她的第一本影評結集《戲緣》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再版,以表紀念……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風林火山》:麥浚龍的世界

影評 | by 王建鏗 | 2025-10-08

編輯推介

詩三首:〈回家〉、〈生老病死〉、〈太平〉

詩歌 | by 徐竟勛, 王培智, 寧霧  | 2025-10-17

《浮間舟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17

消失的文學腦

散文 | by 無鋒 | 2025-10-16

九龍塘之夜

散文 | by 小煬 | 2025-10-15

伊卡洛斯

小說 | by 黎喜 | 2025-10-15

地震還未結束

小說 | by 楊焯雋 | 2025-10-10

那年切不成的月餅

散文 | by 陸裕欣 | 2025-10-0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10-03

詩三首:〈樹〉、〈某個瞬間就起了風〉、〈到達組詩〉

詩歌 | by 鄭偉謙, 梁偉浩, 李靈枝 | 2025-10-03

白頭翁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03

樺加沙日記(擬淮遠三則)

散文 | by Greenly, 羊格, 麥景琪  | 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