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衛在談及其作品《孔雀》時也說,他之所以會選擇以那段歲月作為表述,原因在於觸動了內在的感受、經驗。在故事中的人物、社會環境被靜置在70年代的遙遠記憶中,但對這一代從該時期長成的人(第五代導演)來說,卻是相當熟悉的。像是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侯詠的《茉莉花開》、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等,都不約而同地回望了相同的歷史記憶。 (閱讀更多)
李商隱和李斯特素來都是我的深夜良伴,其奇妙處是每次分別抄寫或傾聽時,都能感受到一種全新的心靈相契以至人生領悟。而在同時傾聽與抄寫間,二者觸碰於相近的美學空間,進而充分表述各自的深邃以至融合,竟展現了一種幾像環迴立體聲般強烈的曖昧迷離與躁動哀切,實使人動容。以下粗談兩位在美學思想上的相類處以至相融之境,僅作拋磚引玉。 (閱讀更多)
《發射火箭》,重燃了當年讀《暗飛》的好些感覺,理性與感性上都得到無限支援,感覺上一點都不孤單。畢竟,我和樊兄共同關注的人和事特別多,讀他的文章,處處都起共鳴。 (閱讀更多)
吸食大麻後精神陷入恍惚的海美、鍾秀和Ben,面對夕陽而坐。海美脫去上衣,鏡頭此時模糊了背景,黃昏模糊了漸退的日光,與漸昇的夜空;一名女子雙臂仰天,而後跳舞。令我在意的還有鏡頭遠景一綴散開的白光,它應該是海美背後的電燈柱,然而,說它是掛在天空的白晝月也未為不可。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