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創校三十周年,不僅見證了學校的發展軌跡,也見證了香港社會的種種變遷。那坐落在校園廣場正中央的火紅日晷(常被稱為「火鳥」),展翅高飛如同普羅米修斯所帶來的天火般賜於人間以光明與溫暖,也象徵著智慧與文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座位於西貢灣畔的學府帶來了享譽國際的榮耀,也培育了無數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學子。 (閱讀更多)
孩子到了某一年齡,就會抱怨父母會拿別家孩子跟自己比較。但顏擇雅認為,很少孩子會完全不拿別人父母跟自己父母比較,但一個爸爸有多厲害,不是看他有多會賺錢,而是看他有多慷慨了。文化資源上的慷慨,時間上的慷慨,尊重上的慷慨,信任上的慷慨,但爸爸是否真有好壞之分?這問題似乎沒有答案。 (閱讀更多)
一代作家倪匡早前離世,全城哀悼,張婉雯憶及童年讀《衛斯理》的種種往事,洛楓談及對這位小時候陪伴自己度過寂寞童年的科幻大師的回憶,崑南寫詩悼念,何兆彬翻起其的散文、雜文,特別喜愛倪匡寫的《我看金庸小說》系列,鄧小樺則提起當年經典的清談節目《今夜不設防》。雖然每個人讀的方法和目的都不相同,也不一定每個人都看過倪匡的東西,但讀過了便有一種跨代的聯繫。 (閱讀更多)
中六的日常就像泥濘一樣,緊緊困著這班學生,讓人難以脫身。她們每天都在奮力備戰,為那將會定斷她們未來的那場仗作準備。在這十八年的人生中,有將近六分一的時間都貢獻給這個文憑試。無論如何,這對她們未來幾年的人生都一定有影響,這種壓力並不是旁人幾句說話就能紓解。所以,她們現在坐在這裏,相對無言,誰也不知道該說些甚麼。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