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for Jonathan,大家都叫他「佬編J」,卻不知道「J」字背後的文學淵源。「Jonathan這名字源自《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這本書。」舅父以Jonathan為他命名,也許寄寓他飛得又高又遠,多年之後,Jonathan固然成了時尚界特立獨行的佬編,藏書這業餘嗜好,更讓他像沒有腳的海鷗一樣,一旦開始了就無法停頓下來,注定撞上香港文學這片好風景。 (閱讀更多)
看著眼前卓韻芝一頭捲髮漂亮,唇色艷麗,大概沒人料想到她曾在加拿大被喻為最危險的海洋步道上,冒著有可能被黑熊襲擊的風險,過了六天餐風露宿的生活,亦曾在格魯吉亞海拔二千五百米的山上,忍受嚴酷的低溫。但這的確是她的親身經歷,收錄在她最新出版的遊記《峰迴路轉》之中。事實上,這已經是卓韻芝第五本遊記,距離出版第一本遊記《卓韻芝奇遇記——最冷的冬天》已經八年,這八年裡她又到過多少地方,可能連她自己也沒全部記住,不過她總喜歡將一些對她有情感牽繫的旅程寫下來。 (閱讀更多)
社交媒體盛行,網絡文化無遠弗屆,小思老師是如何看待以網絡來推廣文學的呢?對於我們「虛詞」,她又有何期許?「虛詞」很榮幸邀得小思老師進行訪談,一起來聽聽小思老師怎麼說吧! (閱讀更多)
酒店的玻璃茶几上放著一張紙,上面是劉霞寫給劉曉波的《無題》——馬建應該剛讀完不久。曾在天安門廣場目睹一切發生,當時的馬建帶著相機,採訪過劉曉波、學生領袖與當時的參與者等人。一九八六年移居香港,後來陸續出版過《拉麵者》與《北京植物人》等以六四為題的小說。六四發生後的第二十九年,遠居英國的流亡作家馬建仍然無法相信︰當年活生生的現實,現在竟然成為了歷史。 (閱讀更多)
去年二月,一條討論香港青年食用大麻的短片吸引了我的注意。當時,「隱形香港」仍然只是毛淳宇的個人錄像報導計劃,如今在社交媒體上已經有六萬多個讚好,每條片也有過萬的瀏覽量。「隱形香港」以錄像和文字的形式呈現了年輕一代的精神狀態與邊緣族群的聲音。採訪當日,我自己也幾乎成為了被訪對象,如他們所說:「邊緣有時未必認識到自己是邊緣。」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