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德國哲學家猶利安・尼達諾姆林(Julian Nida-Ruemelin)聯同自由作家娜塔麗・魏登費爾德(Nathalie Weidenfeld)出版《性、愛欲、人文主義 :從文化差異到情愛取向,一場關於人類原始慾望的哲學思辨》,以「愛欲的人文主義」(Erotischen Humanismus)為基本立場,探討了15個兩性主題,例如性別正義、色情片、藝術裡的色情、街頭性騷擾等問題,亦輔引自文學、電影橋段、電視影集或個人經驗,找出個人自主與社會規範間的平衡點,並對女性主義及性別正義的樣貌,進行全新的闡釋。 (閱讀更多)
自四月周耀輝與黃耀明久違合體出席簽名見面會後,周耀輝再於上周為樂迷帶來喜訊。他於社交平台公布,聯同文化歷史學家Jeroen de Kloet (高偉雲)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傳媒研究學者Leonie Schmidt,即日由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 出版英語學術著作《It’s My Party: Tat Ming Pair and the Postcolonial Politics of Popular Music in Hong Kong》,連結融貫達明一派、香港文化及流行音樂史,並開放予公眾免費下載取用全書。 (閱讀更多)
香港作家,電影導演與文化評論學者游靜去月重磅出版《天堂春夢: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史論》,當中以文化歷史為經,以論述分析為緯,重溯香港上世紀20至90年代的文化脈絡,重構香港電影中文化政治的史觀,對昨日與今日的香港,提供不一樣的理解。在自序中,游靜回憶自己接觸香港電影的經驗,香港電影如何帶給他性別教育及民族意識培訓,又如何被推進殖民地教育機器時,迅速學習看外語片。直到遇上新浪潮,出國念電影成為他當時的唯一志願,電影最終成為他重新認識香港的最重要路徑。 (閱讀更多)
劇場和學校,都是造夢的地方,而劇作家和教育家,就是造夢者,所以香港劇作家甄拔濤出任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的校長時,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在訪問中,甄拔濤說起自己與兆基書院的淵源,出任校長之後,他仍然堅持做個人創作,也鼓勵從事藝術教育的人不要放棄創作,要追趕時代的步伐。此外,甄拔濤也談到對學生的願景,希望他們學好不同語言,再利用他的國際網絡,邀請外國藝術家來到書院辦工作坊,或是出國參與劇場創作,以創意連結世界,把夢想造大。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