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by 黃戈 | 2022-03-23

談論「黑天鵝效應」,最常回溯以前歐洲人看待天鵝的觀念,黃戈則以史事作為參照。歷史最經典的比喻就是「鏡子」,像鏡子一樣,反映出治亂興衰背後的理路。對鏡照天鵝,既在鏡中又不在鏡中。 (閱讀更多)

烏克蘭沒有戰爭

散文 | by 葉秋弦 | 2022-03-21

機關槍掃射人群的影像,一位不到十歲的小男孩在流浪,穿一身棉襖右手提著塑料袋,從烏克蘭走到波蘭,醫院、核電廠、民居相繼受到空襲。烏克蘭至今仍然陷入戰火之中,但葉秋弦形容,在某些人眼中,烏克蘭沒有戰爭。他們只是想知道盧布的匯率是多少,想留著以後到俄羅斯去旅行⋯⋯ (閱讀更多)

【無形・殺出個效應】骨牌效應

散文 | by 梁栢堅 | 2022-03-22

「骨牌, 鬼佬叫Dominoes,華夏文化產物就係天九。」梁栢堅疫情期間,得到高人指點,學識這一過千年歷史的文化遺產暨賭術,為沉悶的中年人生找到一個燈塔。當然,「骨牌效應」又是另一概念,失戀搞到全城大亂,香港割讓給英國,其實都是某種骨牌效應。 (閱讀更多)

在美國寫作的「邊緣人」——哈金

散文 | by 楓柴 | 2022-03-14

每位到外國的創作人,在當地都是「邊緣人」,哈金認為「邊緣」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別人把你從主流邊緣化,二是指自己無法融入或不願融入主流,而主流中心則是指當地傳統和保守的文化。作為一個當地的外來者,難免會有文化差異,甚至抵觸。所寫出的作品也難以讓當地讀者引起共鳴,從而創作人的道路也變得崎嶇。 (閱讀更多)

Last Girl I Loved

散文 | by 鄭展熙 | 2022-03-13

「男又好女又好啦,我淨係知道我鍾意你。」鄭展熙參照電影《喜歡妳是妳》改編成短篇小說〈Last Girl I Loved〉,亦同時以電影為線索,從《金枝玉葉》、《阿飛正傳》等經典作品,重寫當代人對愛情和性別認同的各種掙扎。 (閱讀更多)

米蘭.昆德拉小說中不能承受之輕

散文 | by 沐羽 | 2022-03-09

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裡這樣闡釋他的文學觀:「一部小說如果沒有發現一件至今不為人知的事物,是不道德的。認識,是小說唯一的道德。」昆德拉嘗試帶我們去認識的,大多是現代人忽視的生活狀況,比如某種懷舊心理,又或思鄉、媚俗、無解的性慾,沐羽形容他總像個交通警察,伸手把故事截停,再插入一段哲學討論或夾敘夾議,把人物的頭擰向他的思考。但如果只有認識作為小說的道德,那我們為甚麼需要小說?為甚麼是文學,而非哲學,又或其他?因為這概念,昆德拉讓不少文學家感到困惑。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2

編輯推介

怎樣去感覺力量

散文 | by 蘇苑姍 | 2025-02-06

Lovesick:當代社交倫理一瞥

理論 | by 任弘毅 | 2025-02-06

舊書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2-04

精衛(讀讀山海經其二)

散文 | by 跂之 | 2025-02-02

誰是大英雄

散文 | by 李昭駿 | 2025-02-01

2025年文人春遊推薦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29

橫渡

散文 | by 余婉蘭 | 2025-01-29

致鍾玲玲的信

其他 | by 黎哲舜 | 2025-01-29

有時風勢很大

小說 | by 徐焯賢 | 2025-01-28

另類風景

散文 | by 言水 | 2025-01-25

周冠威開辦電影課程 透過恐怖片探討人心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25

大衛連治的魔力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