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文學期刊《迴響》引發不少討論,李薇婷以「風吹皇帝褲」總結個人想法,佬訊則在專欄談論在他眼中,構成香港文學的元素;至於惹起熱議的《明報》和《立場新聞》報導,沐羽和黎國威也節錄其中內容,並各自延伸看法。混雜而遊移,是腳下這片水土的魅力所在,也是香港這個地方神奇而偉大的原因。 (閱讀更多)
電影《叔.叔》如白開水,情深而細膩,淡然中見暗湧,影評亦開啟出多種面向。王樂儀從關係著眼,在細微之中挖掘傷害的痕跡;陳廣隆以十八場食事為題,述說家庭便飯之下的慾望與遺憾;邱嘉耀則著力研究「同志」在電影裡的呈現及處理手法。小輯的最後,有虛詞記者黃柏熹的導演及原著作者專訪,訴說電影背後,真實世界裡年長男同志的愛慾和抉擇。 (閱讀更多)
斷捨離很完美,但現實是剪不斷,理還亂。鄧小樺與方嘉欣從個人情感出發,二人不約而同談論到主體與他者的關係,指出「無痛」及「丟棄」的不可能,趙遠與鄧志堅則嘗試以角色性格作分析,探討「斷捨離」這個行為的本質。閱讀《無痛斷捨離》小輯後,願各位也能好好面對過去,了解自己。 (閱讀更多)
比起血的苦難,墨的書寫似乎過於輕易。然而亂世有書,香港作家韓麗珠出版小說集《人皮刺繡》及反修例運動以來的散文結集《黑日》,兩本書的關聯是,它們都帶有傷害的痕跡,那是不同層面的傷害和痛苦,即使難以書寫,但我們仍可無限迫近,因著對不可能的承擔而可能。為此,虛詞編輯部特意製作小輯,當中有書評,亦有作者專訪,作為血與墨的時代紀錄。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