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習圍棋,已有十六、七年之久。在圍棋這事上花耗過的時間,也算是目前活過的生命中,除了讀書寫作,數一數二的長。意想不到,最初那個把棋子當飛鏢亂丟的小孩,如今也教了五、六年棋,跑過不同棋院兼職,也斷續地當過私教,遇過一批又一批學生。我始終覺得,教圍棋是我生命中極為寶貴的經驗。在香港學棋的學生,大多都是小學、中學的歲數,他們對棋的想像力,遠比我來得豐富。在這些學生身上所感受到的生命力,於我而言,至少應與圍棋的魅力相等。從最初,會因為一對一而尷尬,一對多又不懂安排應對,到現在,總算漸漸掌握,怎樣與學生相處。我知道的,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因此,這些年與學生相處的時間,反而,是我最能體會謙卑的時間,聽他們說,與他們說。我始終難忘某個晴好的星期六早上,那個最愛搗蛋的學生(就像十多年前的我),笑得很燦爛,對我說:「我真的覺得很開心。」上圍棋課,原來會是最開心的事。 (閱讀更多)
眾說紛紜可以令人一時迷惘,今次旅遊倒遇到一個例子,來到阿姆斯特丹,眼睛電影館告訴我,西洋鏡由英國數理學家威廉.喬治.霍納發明,分明記得前天在里斯本的青少年電影館,文字顯示西洋鏡的始創人是奧地利科學家西蒙.馮.斯坦普費爾,手頭上沒有百科全書可以翻查,一時又不方便上網叩問《維基百科》,難免興起「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慨嘆,繼續走下去,對眼睛電影館的資料也有點存疑。公平起見,常設展覽「廣角鏡」倒是經過精心設計,縷述電影史前史,資料旁邊都有儀器示範,桌面的數碼熒幕又詳細解釋器材的結構,另外「捕影網」縱容觀眾追蹤電影,豆莢廂座讓觀眾看過經典片段後參加無獎競猜遊戲,綠幕容許遊人自拍後收入手翻書,寓教育於娛樂,既然踏在荷蘭土壤,不如借眼睛電影館作銀燈,一照荷蘭電影的風采。 (閱讀更多)
娜塔莉婭.埃斯基韋爾.賓尼迪斯(Natalia Esquivel Benítez)(哥斯大黎加聖荷西,1973年12月15日出生)是哥斯大黎加/西班牙作曲家、結他手、創作歌手、詩人、翻譯、教育家和研究員。她的音樂專輯、教育書籍和詩集由大型出版社出版,最近出版的書籍包括:《Andamios de lluvia》(Poiesis Ediciones,2021年)、《太陽與大海的搖籃曲(Arrullos de Sol y Mar)》(Club de libros,2021年)、《Cancionero Nana de la luna: Poemas y Música para cantar, jugar y soñar. Vol. 1》(Ocarina Ediciones,2020年)。娜塔莉婭·埃斯基韋爾·賓尼迪斯的詩被收錄於由Carlos Javier Jarquín編纂的《星球之歌:地球上的兄弟情誼(Canto Planetario: Hermandad en la Tierra)》第一卷(H.C EDITORES,Amazon.com,2023)。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