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的六月天,幾近無雲,陽光毒辣,查映嵐卻一直記住這個過於晴朗的日子,像在遙遙回望已過之事,一種怪異的既視感如濃重霧靄,稀釋了感覺。很多東西早已變樣,但記憶從不曾消散,失掉時序的回憶被分割得細碎,那些碎塊,一片都沒有丟掉,一直靜靜在浮游。 (閱讀更多)
來自兩岸三地的詩人:鄭點、司徒子榆和李修慧,分別寫出了各自呼應當下社會氛圍的詩作。對禁令的恐懼,下雨的意象和隱喻,還有應該如何談純文學這些問題,都在詩句中尋覓答案。 (閱讀更多)
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書本報刊不再是接觸資訊的唯一途徑,相較起來互聯網更加方便快捷,如黃仲廷所指,吃慣快餐的人,會覺得細意品嚐法國大餐很多餘一樣。書籍曾被視為精神食糧,閱讀就如飲水呼吸般的日常。但世界越轉越快,無論新聞、娛樂等各種資訊都追求速食的21世紀,花時間去讀完一本書竟變得奢侈。在不知不覺間人們開始失去專注與耐性,也漸漸不會去欣賞書。 (閱讀更多)
梁秉鈞筆名也斯,其實他早年亦曾用過多個筆名以應對不同範疇,但似乎沒有多少讀者留意。循著王家琪新著《也斯的香港故事︰文學史論述研究》的線索,這篇文章的作者發掘到不少有趣資料,即使仍有不少未能確定的地方,但這次筆名的「新發現」,已是一場有益又好玩的文字遊歷。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