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18

2024年11月12日,布克獎(The Booker Prizes)組委會宣布該年的布克獎由英國作家薩曼莎·哈維(Samantha Harvey)獲得,包括華人作家李翊雲在內的六位獎項評委,一致將選票投給了她的小說「太空田園詩」《軌道》(Orbital),以表彰這部作品透過描寫六名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的生活,「邀請我們觀察地球的壯麗,同時反思每個生命的個人與集體價值」。《軌道》一書以一張真實的圖片開篇,這是一幅「地球軌道24小時與北半球日光」的示意圖,它展示了空間站在平面地球上飛行的軌跡。太空站上共有六名太空人,他們在這裡收集氣象數據,並進行科學實驗。但大部分時間,他們都在凝望寂靜的藍色星球。他們開始思考:沒有地球,生命會變成怎樣?沒有人類,地球會變成怎樣? (閱讀更多)

是枝裕和重拍經典之作 《宛如阿修羅》 宮澤理惠、尾野真千子、 蒼井優、廣瀨鈴聯袂共演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18

Netflix 將於 2025 年 1 月 9 日推出日劇《宛如阿修羅》,此劇改編自日本家庭劇大師向田邦子的經典之作,由導演是枝裕和擔任監製、改編及執導,集結宮澤理惠、尾野真千子、蒼井優及廣瀨鈴等實力派演員,陣容鼎盛,讓人期待。《宛如阿修羅》電視劇原作於 1979 至 1980 年首次播出,劇情講述本身疏離的竹澤家四姊妹偶爾發現嚴肅的爸爸在外有情婦、小孩,為了傳統保守的媽媽著想,四姊妹特地齊聚一堂,商討如何設法不讓母親發現此事。然而四姊妹的生活也有各自的秘密,問題紛紛浮現。「阿修羅是印度民間信仰一種的神祇,據說表面上標榜著仁義禮智信,但實際上氣量狹小,喜歡說別人的壞話,是憤怒和爭鬥的象徵。」《宛如阿修羅》一名出自二姐夫鷹男之口,他感嘆女人真像阿修羅,氣量狹小,又愛胡亂猜測。整部劇作透過細膩的敘事方式,呈現了姊妹之間複雜的情感流動,作為家人,她們時而尖銳對立、時而相互依賴,愛恨在其中糾纏,深刻描繪了東亞家庭家庭中複雜而細膩的家庭關係。是枝裕和表示:「向田邦子的劇作魅力在於,表面上的尖銳對話背後蘊藏著深刻的愛。這次四位演員完全捕捉到了這些複雜的層次,使整個拍攝過程變得非常有趣且充滿挑戰。」 (閱讀更多)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16周年 田馥甄雨中哼唱禮讚自然 蔣勳以《祇樹給孤獨園》喻池上

報導 | by  | 2024-11-18

「樂天知命,故不懮;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周易:繫辭》裡的這句話,正是農業生活的寫照。然而,現代社會裡,流動成為生活的必要,城市化則構成了另一種遊牧;於是我們不只與大自然的距離變得愈來愈遠,與其他人的關係也顯得更為陌生;然後才發現,愛與自由,似乎也變得愈來愈難。台灣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的出現,就彷似是一年一度的提醒,讓我們知道世上還有一撮人仍然熱愛著這遍土地,並願意不辭勞苦地通過藝術等方法,把這份熱宣揚出去。自2009年台灣鋼琴家陳冠宇首次在池上稻田上演出開始,這個位於台東的鄉縣便被聚焦在兩岸三地文藝圈的鎂光燈下。今屆藝術節邀請到來自台東長濱國中的「海子樂團」、歌手許富凱、金曲歌后田馥甄。田馥甄在雨中一共為池上觀眾獻唱了12首流行曲。另一個重頭戲,便是由蔣勳,及其學生亦是台灣知名藝術家曾永玲和董承濂,聯合舉辦的《金剛經.諸相非相》展覽。 (閱讀更多)

香港年度設計盛事 deTour 2024 展出17組本地與海外設計師的裝置與展覽 由外而內探索設計未知的可能性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18

全城年度設計盛事,由PMQ元創方主辦、文創產業發展處(前稱「創意香港」)資助的deTour設計節將於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5日在中環PMQ元創方舉行。deTour 每屆都選定一個不同的主題,並圍繞着這個主題策展一系列的活動,包括展示本港和海外創意作品的裝置和展覽、互動工作坊、設計講座等。此外,亦會為學生和公眾人士安排的導賞團。deTour 2024的主題是「擁有 → 存有:內在的設計」。設計一直被視為解決問題的工具,deTour 2024策展人陳濬人(Adonian Chan)則從心理學家埃里希 · 佛洛姆(Erich Fromm)的著作《佔有還是存有》出發,探問設計可以如何使人從擁有達至存有。 (閱讀更多)

區凱琳睽違七年推出個展 《區凱琳:繪畫的理由》 以藝術創作 「關懷自身」 ,實踐傅柯 「存在的美學」 「繪畫,不只是實物,它永遠是概念上未完滿的行動」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7

香港畫家區凱琳睽違七年推出個人展覽《區凱琳:繪畫的理由》,她曾獲2000年諾基亞藝術獎以及2013年香港藝術發展獎項–青年獎項(視覺藝術)。此次展覽整理及挑選三十多幅區氏不同時期的畫作,觸及二十年來的創作面向,以繪畫來辯證「繪畫的理由」。作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包括最新系列《沉思在隱密的房子》(2021-2024)和《質數或不完美的正方形》(2024)。區凱琳透過這次的展覽探問藝術創作與「關懷自身」的相互關係。「如果畫家並沒有憑藉自己的畫作而轉化,為何仍要繼續畫?」法國哲學家傅柯認為,權力無處不在,它既蘊含「禁錮」、「紀律」、「正常化」等陰謀機制,也有正面與積極的生產性功能。主體透過自身所從屬的技術機制,實現其自由選擇,並可以到自己所意欲成為的存在狀態,將權力的積極生產面與主體性相呼應,即可實現「存在的美學」(aesthetics of existence)。 (閱讀更多)

一畢業就等於失業? 美國調查列出十大畢業後前景最差的學科 藝文學系佔半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7

據《CNBC》報導,美國金融公司Bankrate就根據畢業後的薪金、失業率等數據,列出大學畢業後前景最差的10個大學科,當中藝文學科佔半數。美國教育統計中心(NCES)數據顯示,「工作室藝術」和「視覺和表演藝術」科系的畢業生收入低於高中畢業生,且失業率高達4.6%,被評為最不具價值的大學科系。「學位貶值」是全球現象,香港亦不例外。據2022年由政府統計處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20至24歲、擁有學士學位的「95後」平均月入較1994年同等學歷「70後」更低。研究同時發現,本港過去20年大學學歷勞工供應不斷增加,惟從事低技能職位的大學學歷勞工亦不斷上升。從《CNBC》報導的數據中,第二個可觀察到的現象就是藝文科系對社會結構而言需求偏低,藝文學系的畢業生普遍需要面臨畢業後沒有直接對應的專門職業的難題。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史學泰斗許倬雲離世 享壽95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8-05

粵劇音樂設計怎樣取得平衡

其他 | by 王勝泉 | 2025-07-27

編輯推介

Bruksvara

小說 | by 徐竟勛 | 2025-08-02

良風有迅

散文 | by 惟得 | 2025-08-01

表達空白

散文 | by 釅釅 | 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