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 by 孔銘隆 | 2025-11-18

香港作家翟彥君與趙曉彤今年分別出版了新作《夏花與秋葉》與《閒》,兩人在新書分享會上一同對談。兩人跳脫傳統單向講述,轉而以「我曾經……」為引子,帶領聽眾共同剖白成長傷痕。兩位作者從沉悶反叛的校園歲月出發,細述師長權力帶來的創傷、自我認知的迷惘,以及寫作如何從私密宣洩轉化為療癒與連結的橋樑。翟彥君勇敢揭露高功能自閉傾向,趙曉彤則在教學中看見昔日自我,雙雙強調書寫能梳理創傷、喚起共鳴。 (閱讀更多)

第十九屆鮮浪潮定檔12月舉行 嚴選27部佳作放映 主席杜琪峯: 抖擻身段,繼續前行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1-18

由杜琪峯在 2005 年發起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一向被視為香港電影搖籃。雖然去年首度遭香港藝術發展局停止資助,需要縮小舉辦規模舉行。而鮮浪潮宣布,第十九屆將於2025年12月5日至12月28日舉行,放映場地包括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PREMIERE ELEMENTS及高先電影院,放映合共27部作品,並繼續舉辦本地競賽,期望為業界注入新動力。 (閱讀更多)

敵意建築讓休息成為苦行 法藝術家以《The Fakir’s Rest》 批判公共空間的公平性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1-14

走在街上,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注意到那些「一看便知坐得不舒服」的椅子,或在天橋底下的空間設置了石柱與尖刺。這些設計並非偶然,而是被稱為「敵意建築」(Hostile Architecture)的城市規劃手段。它們透過改造公共空間,意圖阻止特定活動、限制某些行為,或排斥特定群體。2003年,法國藝術家Stéphane Argillet與Gilles Paté拍攝的六分鐘實驗短片《The Fakir’s Rest》(苦行者的休憩),讓觀眾反思這種由設計所衍生的冷漠與制度性疏離。 (閱讀更多)

巴黎推「墓地抽獎」活動 中獎者有機會與王爾德、蕭邦等名人成為鄰里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1-12

巴黎市政府於上月推出一項尤為獨特的「墓地抽獎」活動,中獎者在離世後可以在當地三大著名的公墓安葬的權利,包括Père-Lachaise、Montparnasse及Montmartre,這三個公墓各安葬了不少著名藝術家、文豪,讓市民在百年歸老後可以與名人成為鄰居,一同長眠。 (閱讀更多)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17周年|在稻浪與鼓聲中尋找靈魂歸處

報導 | by 梁恩翹  | 2025-11-12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今年邁入第十七年,迎來前所未有的跨界共創。優人神鼓與金曲歌手桑布伊首度攜手合作,推出全新製作《我回來了——做一部作品給自己的靈魂!》。在金黃稻浪環繞的天然舞台間,藉由演出帶領觀眾感受與萬物對話的悸動,重新連結自然與自我。在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眼中,這場合作別具深意,是團隊歷經三十八年漫漫長路後,回歸創團初心的一趟靈魂旅程。當鼓聲在稻浪間擊起,桑布伊的吟唱隨風飄揚,觀眾聽見的不只是音樂,更是靈魂裡深沉的呼喚,渴望與土地、與生命本源重新連結的呼喚。 (閱讀更多)

集英社等多間日出版商批評OpenAI Sora 2 齊發聲明要求停止侵權 指責「踐踏創作者的尊嚴」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1-10

OpenAI 於最近推出了影片生成 AI 模型「Sora 2」,展示出強大的影音生成能力,但因其示範影片生成了與《龍珠》、《海賊王》等多部日本知名動畫高度相似的內容,隨即在日本引發了大規模的著作權侵權抗議浪潮。其中,代表日本內容產業的「海外內容發行協會」(CODA)以及出版巨頭「集英社」相繼發表聲明,要求 OpenAI 停止侵權行為並正視創作者權益。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小說 | by 吳紫翹 | 2025-11-15

觀塘道沒有塞車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1-14

《兒子》:冰冷房間裡的大象

劇評 | by 李浩華 | 2025-11-13

《醜婦》:兩個傳言的世界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11-12

陳帥氣的美容課

小說 | by 黎柏璣 | 2025-11-14

小說 | by 潘梓傑 | 2025-11-07

【教育侏羅紀】宿舍的空床

教育侏羅紀 | by 梁智坤 | 2025-11-04

葉姐

小說 | by 楊彩杰 | 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