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 by 孔銘隆 | 2025-10-15

香港作家兼教師曾詠聰於上月出版第二本散文集《浮間舟渡》,並與作家曾繁裕在新書分享會上對談。會上,曾詠聰從教育切入,批判教師權威易致學生思想「鈍化」,並受哲學家朗西埃啟發,主張透過多元活動創造平等、解放智力的課堂。在創作上,《浮》延續其「日常感」與對回憶的執着,更試圖連結個人記憶與社會現實,並坦誠道出香港作家的窘迫與文學社群的孤寂。 (閱讀更多)

禁方大同作品用於AI訓練 「賦音樂」及遺產方發嚴正聲明 以守護音樂心血結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13

已故華語樂壇唱作才子方大同於今年2月21日與頑疾搏鬥多年後與世長辭,終年41歲,消息震驚業界與全球樂迷。在他離世近八個月後,其生前創立的音樂廠牌「賦音樂」(FU MUSIC)與其遺產管理方於10月7日共同發表嚴正聲明,全面禁止方大同所有作品用於AI訓練,以捍衛他留給世人的珍貴音樂與藝術遺產。 (閱讀更多)

當你擤鼻涕的時候,就是在吸一口全球性的塵埃:洪廣冀、黃瀚嶢談《人類世的億萬塵埃》

報導 | by 宋繼昕 | 2025-10-13

台大地理系洪廣冀與生態作家黃瀚嶢,以《人類世的億萬塵埃》為題,從微小的「灰塵」出發,對談「人類世」與「超物件」等宏大概念。講座中,他們指出全球環境議題背後隱藏的資源分配不均與歷史責任。從倫敦煤煙到台灣的礦坑與空污,塵埃串聯起跨時空的環境史,也顯影出地景記憶與身體經驗。黃瀚嶢藉由台東揚塵、茶房結晶到媽祖神像的例子,說明塵埃亦是文化與情感的載體。 (閱讀更多)

美國傳奇影星、奧斯卡影后、導演戴安姬頓逝世 享年79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12

美國影壇一代傳奇、奧斯卡金像獎影后戴安姬頓(Diane Keaton)於昨日(11日)加州辭世,享壽79歲。其家人透過發言人向《People》雜誌證實消息,並表示死因細節目前尚未公開,請求外界尊重隱私。姬頓與導演活地亞倫的合作,是其演藝生涯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篇章。兩人不僅曾是戀人,更是創作上的黃金搭檔。1977年的浪漫喜劇《安妮荷爾》(Annie Hall)被視為兩人合作的巔峰,姬頓在片中展現的獨特魅力與時尚風格,為她贏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並囊括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BAFTA)及金球獎影后。其角色的寬鬆褲裝、男士襯衫及寬邊帽造型更影響了女性服飾潮流,成為中性時尚的標誌。 (閱讀更多)

詩三首:〈擬ai書寫之「人一個行到街邊執個橙」〉、〈想成為一隻貓〉、〈用舊了的女孩〉

報導 | by 飲江, 曾靜雅, 李曼旎 | 2025-10-10

讀詩三首。飲江傳來〈擬ai書寫之「人一個行到街邊執個橙」〉用輕鬆幽默的語調,將政治、宗教、倫理及科技等主題並置,形成對當代權力與倫理的諷刺和反思;曾靜雅的〈想成為一隻貓〉將貓擬化成理想的生存狀態,藉此對比出現代人對簡單生活的憧憬與無奈;李曼旎以〈用舊了的女孩〉組詩描繪出女性在現代社會中可能面臨的身體焦慮、情感耗損與自我物化的困境與哀愁。 (閱讀更多)

義大利達利展爆贗品疑雲 警扣查21件作品 揭藝術品偽造問題氾濫?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10

義大利當局近日對一場以西班牙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為題的展覽執行查扣行動,從義大利帕爾瑪(Parma)Palazzo Tarasconi 展出場地扣押 21 件疑為贗品的藝術品。該展以《達利:藝術與神話之間》(Dalí, Between Art and Myth)為名,先前曾在羅馬 Museo Storico della Fanteria 展出數月,後於 9 月27日移至帕爾瑪開幕,共展出約80餘件作品。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風林火山》:麥浚龍的世界

影評 | by 王建鏗 | 2025-10-08

編輯推介

九龍塘之夜

散文 | by 小煬 | 2025-10-15

伊卡洛斯

小說 | by 黎喜 | 2025-10-15

地震還未結束

小說 | by 楊焯雋 | 2025-10-10

那年切不成的月餅

散文 | by 陸裕欣 | 2025-10-0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10-03

詩三首:〈樹〉、〈某個瞬間就起了風〉、〈到達組詩〉

詩歌 | by 鄭偉謙, 梁偉浩, 李靈枝 | 2025-10-03

白頭翁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03

樺加沙日記(擬淮遠三則)

散文 | by Greenly, 羊格, 麥景琪  | 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