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田 · 史高西斯是美國著名電影導演、監製、編劇和電影歷史學家。曾執導過多部里程碑電影,例如《窮街陋巷》(1973年)、《的士司機》(1976年)、《蠻牛》(1980年)、《喜劇之王》、《盜亦有道》(1990年)和《賭城風雲》(1995年)等等。他曾在《帝國雜誌》的採訪中提到,比起他一生所了解和熱愛的那些電影,他覺得漫威電影不是電影。他認為,電影是關於啟示的——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啟示。它是關於人物的——人的複雜性和他們矛盾的、有時是悖謬的本質,他們可以彼此傷害、彼此相愛、突然面對自己的方式。他說自己既是電影創作人,也是電影的學生。虛詞編輯部整理了他所提及的125套心水電影,一同從這些經典之作中感受他對電影世界的理解。內文附完整片單。 (閱讀更多)
詩人、作家淮遠的經典散文集《懶鬼出門》迎來復刻版,由作家鄧小樺主持,另邀得詩人廖偉棠作對談,一同分享旅遊的光景與旅行書寫的經驗。《懶鬼出門》於1991年初印,而淮遠的著作向來印刷數量不多,初版在現時坊間如同珍寶。淮遠回憶出版《懶鬼出門》的緣起,當時在港台工作,有點餘裕的錢去旅行,從八十年代開始積累,再由素葉出版社出版。廖偉棠指出淮遠的散文有著罕見的敘事方式,其遊記也有違我們的既有認知,令他聯想到以極其簡練的風格著稱的美國短篇小說家瑞蒙.卡佛。廖偉棠認為有無感染力是判斷一個真正獨立的作家的標準,淮遠的抒情在克制得太好,所以如果要談論淮遠的話,其實是會破壞淮遠的,欲辯已忘言,當你想拆解它,就會失去它原有的味道。鄧小樺指出其中篇章〈門〉可見淮遠的直率,續說淮遠的真實性裡有文學的純粹性,是我們這個年代要去理解的東西,即使「在我們眼中是很離經叛道的東西。」廖偉棠則表示淮遠像警醒小偷一樣,也警醒我們有一些文學陷阱,不要重複別人的說話。 (閱讀更多)
第十七屆花蹤文學獎於10月11日晚舉行頒獎典,龔萬輝憑長篇小說《人工少女》獲頒馬華文學大獎,龔萬輝歷二十年首奪馬華文學大獎,喜悅萬分,「這個獎的重量當然跟之前的重量比起來,對我來說會更大一點。」他比喻長篇小說為高空跳傘,自己是以傘兵菜鳥姿態一躍而下,充滿不確定和挑戰,他希望得獎作品可以為馬華文學帶來新氣象。第12屆世界華文文學獎頒發給89歲的台灣作家黃春明。黃春明得知消息後也頗感驚喜,直言道:「真的嗎?我九十歲了,年紀這麼大了,還能得獎?」黃春明因健康因素未克親臨現場,由兒子黃國珍代領獎項,本人透過線上參與典禮。黃國珍透露,父親非常想參與頒獎典禮,為此在住處爬樓梯,背兩公斤的背包走路,鍛鍊心臟和體力,但醫生擔心他心臟負荷不了,希望他留在台灣。黃國珍轉達,黃春明還會繼續寫作,最新的長篇小說已寫到最後兩章。內文附完整的得獎名單。 (閱讀更多)
Peter Singer將在十一月一日,與好青年荼毒室的關灝泉博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郭柏年展開對談。題目為〈彼得·辛格專題座談會:有效利他主義——反思該如何行善〉。Peter Singer專事於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從效用主義的觀點來思考倫理問題,以著作《動物解放》、論文《飢荒、富裕和道德》而聞名。他認為道德的首要之務是增加快樂、減少痛苦,並主張說,若其他條件相同,不同個體、物種的快樂和痛苦應該被平等對待。是次講座將由Peter Singer介紹有效利他主義的核心價值和主張,並討論有效利他主義者尤其關心的三個範疇:消除極端貧窮及扶助極端貧困者、減少動物—特別是農場動物—的痛苦 ,以及降低人類滅絕的風險。講者將借這三個範疇,解釋依循理性思考和證據對行善而言有多重要。此次講座的對談無論題目或對談嘉賓都引人觸目,期待三人對話之間會為有效利他主義呈現怎樣的理解,以及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帶來怎樣的啟示。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