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壇「永遠的母親」、美國愛荷華國際作家工作坊創辦人之一、作家聶華苓逝世 享耆壽99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21

即將滿百歲的資深作家聶華苓,香港時間今天(10月21日)下午三點半在愛荷華家中過世,消息是由次女王曉藍告知,由《文訊》首報。


聶華苓1925年出生於武漢,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同年以筆名遠方發表第一篇創作《變形蟲》。1949年抵臺定居,並從事創作。1透過李中直介紹加入《自由中國》半月刊擔任編輯委員與文藝欄主編,期間長達十一年之久。與雷震、殷海光、戴杜衡等人共事,直至該刊因白色恐怖被迫停刊。先後應臺靜農之邀赴臺灣大學任教、徐復觀之邀前往臺中東海大學兼課。1963年與訪華的保羅・安格爾(PaulEngle)於酒會相識,受其邀請赴美訪問,隔年即定居美國,任教於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兩人並於1971年結婚。


聶華苓與保羅‧安格爾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兩人於1967年創辦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簡稱IWP),透過「愛荷華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集結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以期促成創造性寫作,例如中國的莫言、王安憶、殘雪等人,臺灣的瘂弦、王禎和、商禽、陳映真、向陽、楊青矗、吳晟等人,甚或是日本的芥川賞得主柴崎友香、土耳其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等等。當時許多生存在鐵幕之下的作家,都因為這寫作計畫,而有機會來到愛荷華一吸自由的空氣,「誰不能出去,我們就邀請誰。」(聶華苓語)IWP形成龐大的文學促進網絡,迄今已有七十多個國家、超過千位作家,因此計畫能與世界各地作家交流。對國際文化交流貢獻卓著。期間更因連結世界各地作家、推動世界各國交流與往來,而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曾參加過 IWP 的作家們,都受過聶華苓如母親般的照顧,由此而被眾多作家譽為「文壇永遠的母親」、「世界文學組織之母」等稱呼,感念其對文學的努力與奉獻。


「我活過的20世紀,生活不斷變化,身分不斷變更。都離不了一個『外』字。」(聶華苓〈自序〉,《三輩子》)

「寫,寫,寫……驅使我的不是成功,而是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喪失感。」(聶華苓,〈我流亡了三輩子〉)


聶華苓著有《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三輩子》等二十餘部作品,文類包括小說、散文、翻譯。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義、葡、波蘭、匈牙利、南斯拉夫、韓國等版本。1990年,小說《桑青與桃紅》英文版獲頒「美國書卷獎「(American Book Award);2009年,獲頒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2012年香港導演陳安琪推出傳記電影《三生三世聶華苓》紀錄其傳奇的文學人生。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