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對香港情有獨鍾?我想離不開兩個因素:它的時空處境,和獨特的通俗文化傳統,前者是我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後者則是我眾多雜文的主題。我寫香港的都市不乏批判,特別對於它的建築,因為我對於「石屎森林」式的高樓大廈密集建築十分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因為它是人口和空間逼迫下的必然產物。也有美國朋友問我:為什麼我不在美國退休,搬到一個中西部的小城,買一棟房子,享受田園式的生活?我的回答是:這是我作為都市人必須付出的代價。香港的人口密集,然而恰是在這個密集的空間臥虎藏龍,人才濟濟,相互激盪,冒出火花。因此我願意把我的「作家」榮譽拱手讓出,獻給這些深藏於香港中西混雜的文化森林中的各路英雄。最吸引我的當然是港產影片,演藝文化也不遑多讓,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可惜的是,這些都成了歷史遺產。 (閱讀更多)
你有覺得身邊的世界過度熟悉而變得狹窄嗎?你有覺得自己與主流格格不入而感到孤單嗎?你有覺得人性複雜,耳邊又充斥老生常談的解釋,讓你覺得不可信而加倍煩厭嗎?你有覺得萬物都短暫而傾向幻滅,你缺乏信念與參照嗎?若你遇到以上問題,也許已聽過很多人叫你上網/煲劇/去旅行——但我們相信,你需要的其實是,進入文學那豐繁幽異的世界。 (閱讀更多)
大學哲學講師、《哲學有偈傾》主持李敬恒新作《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內容涵蓋生活、文藝、哲學等不同範疇,同時亦緊貼時事熱話,貼近香港人日常生活經驗,為讀者提供哲學入門路徑,大師兄Roger在書序分享自己這兩三年的二三事,談及本書之所以可能,一切都是由「五夜講場」開始。 (閱讀更多)
匯集眾多年輕寫作者聽覺記憶的新書《耳窩》,以聲入文,關切的不止聲音本身的事體,書寫聲音,實在是我們如何觀察日常。細讀不同寫作人以年輕作家之姿,納聲紀事,何映宜在這篇書序提到,幻想奇思的夢田在其眼前敞開,最讀進心裡的,卻從來是薄物細故,是日常。 (閱讀更多)
崔崔也必是理解,與我同樣的矛盾:極其痛苦而現實中難以承受的事物,在另一個層次看其實是理想。只是任執一端都好像磨滅了當中的複雜度,於是只能一再迎戰──我發現在書中,崔舜華的特殊成長型態是:能力與困境同時提升。像她有愈來愈強的搬家能力,就搬愈來愈難搬的家。像她喝了酒又服藥,酒量和藥量都一直增加,因為它們互相抵消,無有任何累積。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