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0年首次執導的獨立電影《1+1》及延續篇《N+N》後,賴恩慈在新作《4拍4家族》之中,再次講述一個家的故事,不過這次她以音樂為題材,透過搖滾音樂,把支離破碎的一家重新連結。創作是一種自我剖白,賴恩慈在訪問中透露,對家的故事念念不忘,是因為她在成長之中沒有機會感受尋常家庭的溫暖,於是把這份溫暖放進電影之中,與觀眾分享她的記憶。 (閱讀更多)
終究有這樣的機緣,文學雜誌《無形》要來做詩的專題,恍如考牌。本期主題為「給敬而遠詩的人」,意在推廣詩的入門知識——編輯部中大部分人詩齡極淺,與讀者有同樣的入門心情。這是一個詩更面向大眾的機緣。一來是我們在網絡生態、學校書展與詩歌活動中都明顯感覺到詩的受眾增加,不少學生甚至會主動過來詢問詩集。編輯部估計這和社交媒體上推廣詩的專頁和IG增加、並具影響力有關,致令即使是本來對詩「敬而遠之」的人,都可能在各種渠道中接觸到詩。臉書專頁「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成員及聲韻詩社社長池荒懸的訪問,呈現了他們在這個時代如何透露各種形式與渠道來推廣詩,如何在向大眾推廣時思考深度與多元性,也讓讀者了解到詩的讀者是如何多起來的。由網絡的路徑入門,接下來是關於新詩的七個關鍵詞與五個常見謬誤,給詩的愛好者做觀念與論辯的工具箱。 (閱讀更多)
今年香港詩歌節基金會主辦的第七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23——五月的玫瑰」,於10月15日至11月6日在北京、秦皇島、上海、杭州和香港舉行,廣邀海內外眾多詩人、學者、譯者、舞蹈家、音樂家、藝術家,參加朗誦、對談、舞蹈、音樂、影像和跨媒介藝術表演等形式的一系列節目,更邀來阿根廷的當代國寶級詩人迪亞娜.貝列西(Diana Bellessi)作為活動主要嘉賓,貝列西更為是次活動編選詩歌選集,中文版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於 10 月推出。 (閱讀更多)
台灣女詩人崔舜華傳來王文興的悼文,想起他輩文青的現代文學啟蒙讀物,書單之中必然列有《家變》,而王文興的小說語法有「破中文」一說,令他得以忘掉70年代社會的勒喉令。文中也憶述了崔舜華於《聯合文學雜誌》和《文訊雜誌》任編輯的時光,關於《剪翼史》難忘的新書訪問,以及截稿日傳真機發出的嗶嗶聲。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