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三」,有個學術一點的名稱叫「類音階」,即是它們有類似音階的性質,卻又絕不等同於音階。它是一項在粵語歌詞創作中很有用的輔助工具,在新世紀以來,廣獲填詞愛好者採用,甚而到了2020年6月,有心人更編寫了一個相關的網站平台,名為0243.hk。 (閱讀更多)
英女王榮譽獎章受勳人、香港首代華人攝影記者陳橋(行稱「橋叔」)逝世,享年 96 歲。記者協會前主席岑倚蘭引述家人指,橋叔於温哥華時間 4 月 6 日中午,在家人陪伴下安詳辭世。 (閱讀更多)
陳湛銓是香港著名的「南來文人」之一,因其關於國學和文學的學識深厚,被同時代的文人尊稱為「國學之父」。商務印書館最新出版的《修竹園文》乃其著作系列的最後一本,收錄其自1935年至1985年在香港及內地各大報章上發表的學術文章、時事評論、講辭書信。此書為其幼子陳達生與孫廣海所編,陳達生圍繞此書作五問五答,介紹編校先嚴文集的經過及其「有自得之樂,人之心胸才得遠大;能安於最小享受,才可得到最高成就」的國學教授之道。 (閱讀更多)
被譽為「臺灣現代攝影之父」張照堂的家屬,今日(3日)透過影像文化獨立刊物《Voices of Photography》宣布,張照堂於2日晚上11時於臺北逝世,享壽81歲。 (閱讀更多)
由香港文學生活館主辦的對談「要不要直接說?——從論戰到小說」討論的就是這麼使人驚心動魄的議題,主持鄧小樺十多年來在社交媒體報章雜誌刀光劍影,開場就講句「打蛇要打七吋」。對談嘉賓是有「戰神」外號的台灣作家朱宥勳,以及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系主任羅貴祥。鄧小樺與朱宥勳的筆戰我們時常都能看見,有時還會被颱風尾掃到,但鮮為人知的,是原來羅貴祥在八○年代也曾在報章打過筆戰,而且批評的對象還是余光中和他的弟子們——簡稱余派。「心口掛住個勇字就去打了,」時隔三十餘年,羅貴祥這樣回顧當年的青春歲月。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