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9-24

鄧小巧解釋,「一個人跌倒很無助,但假若有朋友在旁取笑,反而化解了尷尬。有人見證、肯定你的痛,大概就是同行的意思。」可惜這是個「blame the victim」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遭受的心靈壓迫只有越來越多,麥曦茵卻強調同行是一個念:「就如兩個人去看鬼片,如果旁邊的人比你害怕,你反而會堅強起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泥菩薩過江』,每個人都面對苦痛,分別在於痛苦的重量,若未至於承受不了,都會幫助比自己痛苦的人。如果人要共生共存,同行就是義務和責任。」 (閱讀更多)

【進擊的平台】香港的晚安詩 大時代的躲藏角落——與「青木原/失眠詩(何青)」筆談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12-09

「我從小便覺得,人類是痛苦的來源,為甚麼人聚在一起就會快樂呢?這讓我覺得很可怕。現在我跟任何組織、公司,都不想結有太深的緣分,任何關係......在彼此傷害前離開就好。」這位拒絕與人建立關係、拒絕露面的年輕詩人,聲線溫柔如一般少女,話語卻像針,彷若她的詩作,短小而直擊要害。 她是何青,是Facebook專頁「青木原/失眠詩(何青)」的作者。 (閱讀更多)

【無形.夏至】專訪馬家輝《鴛鴦六七四》:弱男.滾友.命運是對手

專訪 | by 鄧小樺 | 2021-03-15

香港這些年也算拿了爛牌,不吝是連續三把鴛鴦六七四,更壞的可能還在後頭。馬家輝說,堅強的要素有三:「選擇、善良、意志」 (閱讀更多)

一部關於Dead Body和公義的戲劇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演布萊希特《異例與法則》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1-09-24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先鋒青年劇場計劃」率先帶來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的《異例與法則》,內容講述一單殺人事件,法律能否為死者伸冤,是為故事的一道脈絡。布萊希特的戲劇向來以辯證的手法呈現社會問題,導演陳恆輝和陳瑞如說,看布萊希特的戲劇就像一種對照,令我們更清楚社會上發生的事情,建構自己的立場。 (閱讀更多)

廢墟探索者「香港隅地」:探索/保育兩難全?

專訪 | by 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 | 2020-08-03

黎寧(Alex)本身只是個跟普通香港人一樣喜歡旅遊的青年,但外遊總有厭倦的時候,三年前參加了一個廢墟探索的活動,始發覺香港原來都有很多具有特色的地方,自始投身到虛墟探索者的行列,在臉書開創了名為「香港隅地」的專頁,分享探索廢墟時拍的照片,亦會附加這些建築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等資料,意外獲得不少回響。 (閱讀更多)

被控暴動的獨立歌手 莊正:「死唔係咁困難,但亦非容易事」

專訪 | by 藍美施 | 2022-10-14

卸下歌手和官司的包袱,被控「暴動罪」的莊正,不過是個簡單樂天的年輕人,說到喜愛的動漫世界侃侃而談。即使熱血不再,動漫對莊正的影響卻更入血。只要死不去,捱得過就有新能力,這是莊正從中領悟的道理之一。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2

編輯推介

怎樣去感覺力量

散文 | by 蘇苑姍 | 2025-02-06

Lovesick:當代社交倫理一瞥

理論 | by 任弘毅 | 2025-02-06

舊書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2-04

精衛(讀讀山海經其二)

散文 | by 跂之 | 2025-02-02

誰是大英雄

散文 | by 李昭駿 | 2025-02-01

2025年文人春遊推薦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29

橫渡

散文 | by 余婉蘭 | 2025-01-29

致鍾玲玲的信

其他 | by 黎哲舜 | 2025-01-29

有時風勢很大

小說 | by 徐焯賢 | 2025-01-28

另類風景

散文 | by 言水 | 2025-01-25

周冠威開辦電影課程 透過恐怖片探討人心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25

大衛連治的魔力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