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廖偉棠、音樂人黃衍仁、研究香港的台灣作家顏訥,與沐羽在「台北詩歌節」進行對談,以《傘、硝煙和詩的日常》作為主題,談抗爭詩歌,也談寫字的生命力。 (閱讀更多)
在《原則》裡,副校長在權力爭鬥下被逼調職,學生會會長傅佩晴因而發動「罷課保恩師」,推使她行動的並不只是憤怒,而是對於副校長的不捨,以及對學校的歸屬感。於傅佩晴而言,副校長是她的恩師,因著副校長用心教導,她才能學會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若學校失去了副校長,危及的更是學弟妹的福祉。黃雪燁引用這些情節解釋,傅佩晴的魯莽衝動全是情感使然,但有些時候「感情用事」卻絕非壞事。「就如我最近讀的一本書,書裡假想出一個未來世界,那裡絕大部分職位皆由人工智能代理,唯獨法官無法被取替。我想,這就是情感的重要之處,也是我想透過傅佩晴向觀眾傳達的話。」 (閱讀更多)
我們如何守住本土文化?當然要撐香港電影,支持本土製作啦!近來新香港電影的誕生,為香港電影帶來新風貌。令人期待的新香港導演究竟對香港電影有何想法呢?虛詞邀請了《幻愛》導演周冠威、《金都》導演黃綺琳、《叔叔》導演楊曜愷及《戲棚》導演卓翔對談,討論新電影取代舊電影之外,仲大膽首度回應影評的厚愛和狠批⋯⋯ (閱讀更多)
表演場地重開,卻不開放予公眾,惹來部分網民批評政策繼續離地,藝文界亦有聲音質疑,當其他有風險的行業都可重新運作時,何以表演場館卻仍未能全面開放,業界此刻的最大訴求,就是盡快全面開放表演場館作公眾演出。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