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憑《女人心》正式出道,拍過《阮玲玉》、《胭脂扣》、《長恨歌》,關錦鵬擅長以鏡頭捕捉女性的堅毅、自主,說他是最擅長拍「女人戲」的香港男性導演也不為過。2001 年上映的《藍宇》是他導演生涯唯一的「男人戲」,描繪高幹子弟陳捍東與貧窮大學生藍宇,在八九前後北京發生的愛情故事,打動無數觀眾,更成為兩岸三地不少同志的啟蒙。二十年過去,《藍宇》修復版將於 1 月 13 日上映,《虛詞》與關錦鵬談電影的時代意義,也談花甲之年回到大學執教的他,對年輕導演和香港電影的寄語。 (閱讀更多)

【無形・酒呀!我叫你酒呀!】前置詞:間中飲醉酒,很喜歡自由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06-01

慶祝時喝酒,開心時喝酒,傷心時也要喝酒。對許多作家來說,為了寫作而喝酒也相當常見,尤其酒能給予的,是種高度藝術性的精神文化。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酒」為題,對鄧正健來說,酒像是延綿多年的成人禮,楊天帥則把自己與酒精的關係,當成史料檢視過去的不同階段。廖偉棠寫下四首致「理想酒友」的詩,帶著期待,卻又暗藏對孤獨的執著,謝曉陽則以最爛的野葡萄酒,逃離心靈所受的鞭韃。身為長期失眠者的沈意卿,以酒入夢,但醉境與夢境,往往難以分清,正對照了江祈穎談醉與夢的真實。紅眼的短篇小說則以威士忌為題,自從南方某個小鎮開始釀製,人口就如蒸發的威士忌般逐漸消失。最後收錄「香港三聯」編輯團隊的訪問,分享他們如何推廣閱讀,透過書籍展示香港本土創意,讓文學重新進入大眾視野。 (閱讀更多)

【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編者序、潘源良序、余家強跋

書序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3-04-26

關於創作,潘源良有過很根本不同的態度與做法。資深傳媒人余家強,訪問曾涉足多種媒介的創作人潘源良,寫成十八篇文章;每篇再附一篇「潘記」,成就這本《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光陰作證,讓不懂變懂,也讓我們透過書與記憶來連結。 (閱讀更多)

聖誕好戲派——編輯部「五光十色」X'Mas戲單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24

今個聖誕新年檔期,不同好戲排隊輪住上畫,任君選擇,梗有一套啱你睇。不過,如果大家唔想出街同人逼,要靜靜安坐家中,又可以感受五光十色的觀影體驗,不妨跟隨「虛詞編輯部」的精選戲單,聖誕長假每日睇一套,啱啱好! (閱讀更多)

榮念曾創作50年展思考過去、現在與未來 策展人劉小康:是香港文化發展的參考

專訪 | by 蘇菲 | 2021-12-24

香港文化博物館現正舉辦的「實驗實驗展:榮念曾創作五十年」展覽,是藝術家榮念曾(Danny)過去五十年創作的一個小結,並由他的長期合作伙伴劉小康、胡恩威及黃裕偉共同策劃,從「過去」思考「未來」,在埋頭做藝術創作之外,我們是否也要對文化政策多多著眼? (閱讀更多)

《停格中的塑像》︰訪編舞家桑吉加 致古希臘的身體頌詩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舞蹈與雕塑,一靜一動,看似不容。城市當代舞蹈團呈獻,由享譽中西的藏族編舞家桑吉加(Sang Jijia)創作,海外十一度巡演的《停格中的塑像》(Pa | Ethos) 將於明年 1 月在港首演,讓具反差感的兩種藝術形式在舞台上合而為一,模糊時間與空間的界線,死物瞬間活了起來,用身體去唱誦一首給古希臘的身體頌詩。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史學泰斗許倬雲離世 享壽95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8-05

編輯推介

重探《死神來了》的死亡哲學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08-12

易過借火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8-11

空心水塔

散文 | by 李文靜 | 2025-08-09

詩三首:〈爻〉、〈腳趾〉、〈離開 / 海床 / 到達 / 到達〉

詩歌 | by 潘國亨, 鄭偉謙, 梁偉浩 | 2025-08-09

盡頭

小說 | by 黎喜 | 2025-08-08

醬園味:評《醬園弄・懸案》

影評 | by 金成 | 2025-08-06

Bruksvara

小說 | by 徐竟勛 | 2025-08-02

良風有迅

散文 | by 惟得 |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