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0-09-22

一般來說,新聞或紀錄片都會盡量減少個人色彩,《致莎瑪》顯然不是這種紀錄片,電影名稱本來就是帶有濃厚個人感情色彩的標示,觀眾更似是在讀一封導演寫給尚未長大的女兒的信,無可避免被溢出的情感捲進去。 (閱讀更多)

《天能》與《闇》:自大狂與強迫症的燒腦對讀

影評 | by 紅眼 | 2020-09-22

同樣圍繞著時間旅行、平行世界、祖父悖論、量子力學、存在主義、宿命論、核能危機、世界末日⋯⋯等等科幻作品的關鍵詞,《天能》與《闇》不僅引用的科學理論相若,兩部作品精湛的時序交錯,皆形成了某個讓觀眾沉溺其中的漩渦,樂此不彼於繪製盤根錯節的時間線和人物關係圖。關鍵的分別是,兩者在說故事的形式上,卻是南轅北轍。 (閱讀更多)

《生命之光》:愛的冒險

影評 | by 失・逃 | 2020-09-18

末世氛圍籠罩一段自我放逐之旅,一對父女苟延殘喘的流浪,誠如片中主角所言,這是一段愛的冒險。 (閱讀更多)

【香港電影2019】《戲棚》:大戲知竹

影評 | by 轉載 | 2020-09-16

《戲棚》「知竹」,竹棚先是空間景致,入台披披掛掛不經意隱身在人事心緒中。 (閱讀更多)

《末代皇帝》:雜談西方角度與《火龍》

影評 | by 失・逃 | 2020-09-10

溥儀一直受困於與現實行為和結果不斷違背的意志,電影一直叩問的是這位悲劇人物如何定義自己。 (閱讀更多)

《八佰》:四齣戲的沈醉與荒腔

影評 | by 廖偉棠 | 2020-09-04

人煙是關鍵詞,有人煙才有晚稻的豐收日,或者說收成才有意義。塵土、炮灰一般的犧牲到底有什麼意義?這是《八佰》嘗試回答的第一重要的問題,但可惜,這個問題得不到紮實的回答,電影反覆出現的一句:「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如此輕飄無實質內涵,像流行歌詞,完全擔不起犧牲的重量。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2025書展活動推薦 獨立出版另起爐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7-16

「詩同讀·風格」 海自暗光中顯現,幽禁於琥珀中的顏面 ——讀曹疏影〈fragile〉、〈淡金路〉

其他 | by 畢如意, 季展伊, 張雅婷, 現三, 不與易, 謝曉陽, 李曼旎, 歐陽咻, 嘻嘻, 意寒 | 2025-07-20

編輯推介

表達空白

散文 | by 釅釅 | 2025-07-25

粵劇音樂設計怎樣取得平衡

其他 | by 王勝泉 | 2025-07-27

放榜的那些事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