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最殘忍月份,荒原上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摻合著,又讓春雨催促遲鈍的根芽。」艾略特的〈荒原〉定時敲擊心窗。一個年輕人走上前,劈頭問道:「你是讀哲學的吧?」我吃了一驚,下意識怯了一怯,低聲道:「請問有甚麼指教?」他盯著我的眼,繼續大剌剌地道:「我看網上是這樣介紹你的。所以我有一些問題,想你回答。」我還未來得及問是甚麼問題,他已把問題拋了過來:「怎樣才可以成為一個哲學家?首先要看甚麼書?」 (閱讀更多)
薄荷糖潔白、清新,就像金英浩的初戀女友尹秀林,也像初遇尹秀林的金英浩。電影靠近尾聲,我們看到1980年他的部隊出動那一夜:五秒內收好行李出發,五!四!三!二!一!狹小營房內軍官咆哮轟炸,士兵們暴衝出軍營,他手腳笨拙,慌張打翻了女友送他那盒薄荷糖。微硬的糖果碎裂在軍靴下,沒有人聽見那微小聲響。 (閱讀更多)
從《爆.蛹》到《森林海中的紅樓》,再到近日的《驕傲》,編劇王昊然的作品中總有一抹揮不去的冷峻色調,這固然是他的審美取向,但我相信更是他的人生信仰:孤獨本是生命的常態。因此在他的作品裡,現代都市中糾纏不清的男女情感、飄浮不定的身份認同、看似認真又帶幾分玩笑的論辯乃至詭辯,最終指向的都是那永遠無法解決而又永遠需要解決的孤獨感。 (閱讀更多)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五四內部複雜紛紜,一方面,它被視為新思想萌芽的時刻——批判儒家傳統,高舉科學民主的旗幟,提倡白話文、自由戀愛;另一方面,又被視為一場愛國運動——抵制日貨、「外爭國權,內除國賊」……一百年過去了,這股曾經在中國造成文化與思想衝擊的浪潮,時至今日仍然是不少學者的研究對象。今年,不少大型老牌出版社紛紛出版五四相關書籍,作為展示實力的機會,雖然新論述貴精不貴多,但在今天重溫五四精神亦未嘗不可。虛詞編輯部將這些書大致分為四類。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