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眼在2010年的明報訪問中說過,「因為心裏有些一定要寫、不然以後會後悔的故事。」十一年後,紅眼已是媒體多面手,專擅影評、流行文化隨筆,更是《藝文青》總編輯。最新出版的小說集《伽藍號角》,一來是他回歸久居的成長地元朗,二來是他近年在困身的文字工作之中,如何找到平衡創作的嘗試。 (閱讀更多)
不以地區,以街道作為單位,邀請不同作家書寫他們親密而熟悉的街道生態,織出香港社區複雜多元的藍圖。香港文學館的《我香港・我街道》今年出版續集,加上副題「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顧名思義,是不單單由本地作家掏出其對街道的雜憶,更具創意地要求作家找出記憶中同名異地的街道,把香港的印象疊印到世界裡去。 (閱讀更多)
水無形,無情,對人類文明時而賜予,時而剝奪。《漂泊居留所》以大水淹浸某個虛構港口城市作為主線,帶出「家」貌似穩定,實則浮游的概念,主創人員更是跨地域在時差中完成創作。導演陳冠而在香港執導,監製張嘉芸身在柏林、譚玉婷則在香港身兼監製和演員。訪問當日,譚玉婷才剛剛在大埔排練完。 (閱讀更多)
「在最壞時候/懂得吃/捨得穿/不會亂」,黃偉文寫的《小團圓》,恰恰代表了詩人劉芷韻從「貘記」走到「物喜」的心境。貘記曾經座落灣仔富德樓、上環永樂街,物喜則藏身於東邊街一隅——都是售賣古董小器物,閒時辦展覽、辦講座。劉芷韻說開了新店後,最近有興趣叫朋友來辦村上春樹的讀書會。 (閱讀更多)
曾經每個香港年青人書不離手——漫畫,又名「公仔書」,既有漫畫店,屋邨商場或街市紙有幾間租書店,揭開一本漫畫,看完借別人看,是紙本分格裡的青春印記。人氣FB專頁「紙本分格」由線上進擊到線下,今年3月開設實體店。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