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9-20

香港人一直以來都以廣東話作母語,1949年後大量中國大陸的人南來香港,由於他們原本說普通話,香港人便以普通話「老兄」稱呼這些北方人,但不擅長說普通話的香港人帶著廣東話口音,就把「老兄」讀成「撈鬆」(Lau Zone)。由「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伍宇烈導演、音樂人盧宜均及劉榮豐聯合創作及表演的港式歌廳節目《撈鬆》,便藉著「撈鬆」這個名字,以鄉下話去討論香港人籍貫及根的問題。 (閱讀更多)

【文藝Follow me】開「半杯寮」以半杯水的態度感受社區 李維怡的「中年危機」:做個開舖的蠢人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9-10

穿過大南街一間間純白色外牆、或灰色石屎牆的Cafe,來到南昌街交界的路口,左邊有一間不太起眼的店舖,門口放著一架零食車,店舖招牌上大大的「半杯寮」三字旁邊,是人手噴上的「休息」、「自修」等字眼。推門內進,左方有一個書櫃,牆上掛著寄賣的飾物;右方有一個木板圍間出來的小角落,角落裏有一張桌子供人自修、工作;門的正前方有一茶几,「半杯寮」店員、社區藝術工作者、文字耕作者李維怡就坐在茶几前悠然地泡著茶,抬頭問:「你要喝一杯嗎?」 (閱讀更多)

【文藝Follow me】看畫「估歌仔」廣東歌展覽 黃曉楓、Goodbye Victoria:廣東歌記錄香港人記憶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9-07

「如用這歌/可以代表我」點開手提電話裏的音樂播放器,那些自製的播放列表代表了怎樣的你?失戀時聽《分手總約在雨天》,熱戀時唱《小涼伴》,星期一要播《邊一個發明了返工》⋯⋯十多年沒有聽廣東歌的畫家黃曉楓與從小聽廣東歌長大的插畫師及產品設計師Goodbye Victoria辦了一個「估歌仔」畫展,那些歌同樣代表了某一個時期的他們。 (閱讀更多)

【文藝Follow me】收集長者舊時舊物成書:訪《在鐵盒上抹一把塵》編輯胡敏儀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8-29

從一個展覽到集結成一本書,當中包含著許多香港老一輩珍藏的舊物,以及他們寄存在物件的回憶。翻開《在鐵盒上抹一把塵》,是二十四位老人的故事,際此變幻不定的城市景觀,要問留取故物舊憶何用,編輯胡敏儀說,這是她嘗試紀錄香港的第一步,而非一面倒懷舊。本書獲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圖文書類別)。 (閱讀更多)

【文藝Follow me】寫一封情信圍爐取暖 訪「女人節」兩位神奇女俠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8-20

「俗語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覺得一個好的世界,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女人節」創辦人、詩人及性別研究學者黃鈺螢(Sonia)說,另一「女人節」及Sally Coco創辦人呂穎恒(Vera)則在一旁點頭讚成。2021年的世界,好像翻了一個面,應怎樣面對這樣的一個世界成為了一道難題。今年的「女人節」就以「神奇女俠的新世界準備指南」為主題,與大家一起想像烏托邦。 (閱讀更多)

【文藝Follow me】從VR體驗「無器官身體」 無演員劇場《千高原》鼓勵打破規範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8-14

在走進獨立電影導演許雅舒、舞蹈家黃碧琪及藝術家黃嘉瀛聯合創作的劇場節目《千高原》之前,你對它一無所知;正如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和加塔利在其著作《千高原》中所說:「在知道身體可以用來幹甚麼之前,我們對它是一無所知。」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貓貓的奇幻漂流》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09

代溝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5-07

看《貓貓的奇幻漂流》雜感

影評 | by 泊泉 | 2025-05-07

空心圓

小說 | by 石啟峰 | 2025-04-25

破皮

散文 | by 令菱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