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精英大學生「不懂閱讀」 娛樂至死將成為現代文明的歸宿?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13

據美國《大西洋月刊》報道,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負責教授文學人文課程的達梅斯教授表示,大部分大學生未有閱讀習慣,甚至有學生向他表示從未完整讀過一本書,他對此感到相當驚訝。


他指出,儘管過往部分大學生並沒有讀完課程所分配的全部書籍,但現時學生開始會對一個學期的課程需要讀完多本書籍感到困惑,他們自己甚至未有完整讀過一本書。同學校的教授同樣有類近的觀察,許多學生在進入大學時,即使是在精英大學,也沒有閱讀的習慣,甚至喪失閱讀能力。


達梅斯通常會要求學生在一、兩周內讀完一本書。但2022年一名學生告訴達梅斯,在她的公立高中,她從未被要求完整閱讀一本書,只需閱讀摘錄、詩歌和新聞文章。達梅斯對此感到驚訝,指此事有助解釋他在學生身上看到的變化:不是他們不想讀書,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閱讀,中學已經不再要求他們具備閱讀能力。喬治城大學英文系主任肖爾表示,他的學生甚至很難集中注意力閱讀一首十四行詩,「我認為我們注意到一種現象,我不會忽視它。」


根據第五十三屆日本全國大學生活協同組合連合會所做的學生生活實態調查顯示,一天讀書時間為「零」的大學生占比全部大學生的53.1%。


然而,這並非意味著現代年輕人沒有閱讀文字的習慣,其大多數的閱讀經驗源自於網路或社群上的碎片式文字。閱應用程式Stack分析統計了App中的閱讀活動現象,分析結果呈現一般用戶每天約閱讀6篇文章,當中四篇為快速瀏覽,持續時間低於15秒,其餘兩篇則會持續5 -10分鐘。無獨有偶,英國路透社新聞研究所對行動新聞瀏覽的一項調查數據也支持此結論;近20%的受訪者表示,智慧型手機設備是他們通常在早上接觸新聞的第一動作,1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第一次接觸新聞是在整合型的平台上,而其中又以社群網站為最大宗,占近乎一半。


根據Stack發佈的調查數據顯示,用戶在應用程式中閱讀一篇文章的平均時間竟只有57秒。根據2015年微軟發表的報告,現代人的注意力持續的強度(能夠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時間)只有八秒,相比起2000年則為十二秒,下降三成多。


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指出媒介對生活的重構。他指出迎向娛樂與激情的我們將會毀於自身所愛。紙本閱讀之所以重要,在於其賦予我們線性、深度的思考以及理性、有論證的辯論能力。《網路讓我們變笨?》的作者尼古拉斯卡爾就曾在此基礎上闡析,紙本閱讀不止帶來訊息,更帶來媒介自身接受訊息的渠道。「閱讀一系列印刷的頁面之所以有價值,不僅因為讀者可從中學到作者透過文字傳遞的知識,還有因為這一些文字在讀者腦內激起的智慧的漣漪,長時間不受擾的閱讀開啟了靜謐的空間,讓讀者可以自行建立連結,找出自己的推論和比喻還有醞釀自己的想法。」


回到當下語境,當人們沉醉在媒介技術帶來的生活狂歡時,技術也逐漸統治人思想、行為、思維與生活方式、乃至於意識形態。大眾媒介下,快速更迭及碎片的訊息向人類昭示的是慾望被滿足之重要,而並非訊息底下的文化價值。技術發展並不完全讓人走向更文明,其反向作用也在技術壟斷和盲目的技術崇拜中彰顯出來。「信息是關於這個世界的明確具體的說明,但是我們的媒介,包括那些使會話得以實現的符號,卻沒有這個功能。它們更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 義現實世界。」、「媒介的獨特之處在於,雖然它指導著我們看待和瞭解事務的方式,但是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人們所註意。」


視覺時代下的社交媒體,其發展方向將現代人代入一個追求感官刺激的「感性時代」,相對抽離與理性思考的文字所形塑的「文化生活」正逐漸消逝,「娛樂」成為訊息必需具備的目的。當一切都趨向娛樂化時,人類的自我反省將逐漸被笑聲所取替,當連為何發笑都無法釐清以後,文化發展的停滯將成為未來的終點。


但亦如波茲曼所言,「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我們創造的每一種工具都蘊涵著超越其自身的意義,那麼理解這些隱喻就會容易多了。」理解自己所用的工具,則不落入被工具奴役而不自知的處境之中。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