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成長中無可避免的部份,從成長到自立,都得經歷過家庭的境況,及至與家人的互動,當中可能是悲喜交集的。有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一個家境自是一些故事,也在少年身上留下痕跡。第五屆香港文學季「字立門戶」以「家境」為主題舉辦中學組徵文比賽,以散文為文體,藉創作安放處身家境的感情和狀況,從中窺探與書寫自身。 (閱讀更多)
今期稿擠是常識吧;而我們早前做了一次讀者問卷調查,說每期《無形》焦點集中會更傾向購買,於是今期也就全力開展。反對《逃犯條例》修訂之聲鋪天蓋地,都說損害香港特殊地位,卻少有文章指出香港的「逃犯歷史」,我們很感激安徒寫來鴻文。羅冠聰、余家強、曹疏影都是對於反修例抗爭的直接反應,羅文分析性較重,余家強的詩也還是策略分析,疏影則以意象切入。崑南、余婉蘭的情色書寫,當然是從主流的規限與框架中逃逸,牽動私密,坦率而狂放,讓我們知道「逃」欲望何在。 (閱讀更多)
抗爭之路很漫長,期間我們可能還要面對更多的低落、憤怒、恐懼或懷疑;而這次行動更有不少社運新血加入,很多學生第一次走上街頭就要直面暴力,因此如何調試心理、如何安慰自己的同時也撫慰他人,也成了眼下很重要的課題。現在的你或許還很慌忙、手足無措,不如看看心理學家葉劍青與鄧亮瀅提供的元氣妙方,嘗試平心靜氣、重拾力量。 (閱讀更多)
2019年6月17日,有中國網友表示,因在網店「微商」購買了兩本著名自由派學者資中筠先生所寫的書《老生常談》和《美國十講》,而被當局約談三小時。當局稱這兩本書是「政治敏感書」,不僅收繳了讀物、更取出了讀者與賣家的全部聊天記錄,並跨省追查拘捕了書商。 (閱讀更多)
跟楊婕約在咖啡店見面,剛完成映後談的她,看起來有點疲倦,但對於我的提問,她依然認真地逐一回答,鉅細靡遺,而且,語速很快——這是她給我的第一印象。或者說,這是她的作品給我的第一印象,鏡頭切換與場景調度幾近無水花,乾淨利落、節奏明快,故事濃縮得來不忘起承轉合,短片所需的元素與條件,楊婕都一一掌握了,能夠躋身今年鮮浪潮「新銳導演搜映」系列,毫不令人意外,而觀賞她的作品,更是驚喜處處、嗒落有味。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