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的《新詩卷一》、《新詩卷二》、《歌詞卷》和《粵劇卷》已出版,兩位編者樊善標和陳智德早前在香港書展以「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的造像」為題,鈎沉史料分享昔日香港的文學風貌。到底五十六年代的時空塑造出怎樣的香港文學面貌?又是怎樣塑造的? (閱讀更多)
本地詩人蔡炎培日前離世,文壇中人對此悲慟不已。痛失這位文壇瑰寶,其摯友崑南與多位作家在社交平台各自抒懷,緬懷彼此相處的點滴,回憶他生前豪邁任情的風采。 (閱讀更多)
香港文學生活館早前於一拳書館舉行的對談講座,請來黃嘉瀛擔任主持,與作家李智良及音樂人黃衍仁,以「城市的聲音,他者與主體」為題,談論聲音以至噪音在城市裡的功能,以及主體如何以藝術再現或觸摸邊緣的他者。 (閱讀更多)
今期《無形》廣邀作者討論偶像文化,洛楓縱觀西方學者的理論,找出對應「後2019」香港偶像文化的關鍵詞;作為鏡粉的查映嵐,覺得這個群體能讓彼此支取力量;盧卓倫的短篇小說,藉「明星夢」談慾望的真實;黃戈從日本女團乃木坂46的歌曲說起;賴展堂想起曾到戲院欣賞東京事變的演唱會;張欣怡則以神的沉默,比照人性的醜惡。以《保育黃霑》編者吳俊雄的訪問作結,在於展現他如何將本地流行文化的巨匠遺物,提煉成書,傳承後代。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