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春天實驗劇團在屯門大會堂出演舞台劇《金鎖記》,故事改編自民國才女作家張愛玲的同名中篇小說。我曾讀過原著,對劇情和人物形象有基礎認識,本來期望能在劇院舞台看一部被包辦婚姻禍害一生的女性悲劇,卻沒有料到在劇組的改編和演員的演繹下,本該壓抑沉重的故事,卻成了惹觀眾發笑的喜劇,每一句脫離原著人物形象的台詞和語氣,每一個引觀眾發笑的橋段,在它們浮現在我眼前的一瞬間、傳進耳畔的一剎那,都與我腦海中所想那昏暗沉鬱的畫面猛烈碰撞,彷彿在張愛玲筆下那無數個被婚姻毁掉靈魂的女性,她們所遭遇的一切痛苦,都是一場笑話。在兩個半小時後,我懷惴着沾水海綿的心情離開會場,不是預期所想悲劇帶來的餘韻,而是悲劇成笑料的失望。 (閱讀更多)
查香港流行歌詞的流變,可嘗試做一個極為精簡的概括分期,每一階段的更替,皆代表了所屬年代的不同價值及呈現方式,這些歌詞年代劃分,根據不同標準自有分歧,這裡的劃分準則,主要講究各時代代表作品所突顯的香港身分及社會變化。 (閱讀更多)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的雨果獎從提名階段開始就陷入到了幾乎在國際範圍內引起軒然大波的DQ爭議中。 (閱讀更多)
姚海軍,對於香港讀者來說可能是個較為陌生的名字,即使是香港的科幻迷也未必例外。然而對於內地科幻迷來講,這卻是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同時,相較於這個名字本身,更讓人熟悉且津津樂道的無疑是他作為《三體》的編輯這個身份。 了解《三體》的香港讀者都知道,它是亞洲第一部獲得「雨果獎」(Hugo Award)的長篇科幻小說。 (閱讀更多)
當一件荒謬透頂的事情突然找上門,闖進你的日常,你突然意識到自己捲入了某種失控的狀態,無論怎麼努力,用盡自己所擁有的資源,都無法與之抗衡,甚至你連渴望理解這件事背後的邏輯都做不到,只能被逼接受壓迫和無休止的迷失與焦慮——這種心理體驗就叫「卡夫卡時刻」(Kafkaesque)。卡夫卡的文學作品大多給人一種這樣的感覺:既然奮鬥無效、試圖融入失敗,不妨原地躺平,溫和反抗荒謬。他是當之無愧的社畜教父。時至今日,我們擺脫了「卡夫卡時刻」了嗎?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