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 by 林立文 | 2025-05-26

林奕含自2017年出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後,受到各界矚目。台灣作家陳昭如藉由此書探究性暴力事件的特殊性,指出性暴力受害者何難以發聲是緣於台灣文化一直建構的恥辱感。陳昭如進一步提及正義的兩面:懲罰加害者的應報式正義,與支持受害者的療癒式正義。她認為,被害人最需要的,未必是司法判決的結果,而是親友與社會的理解與接納。 (閱讀更多)

淺談《富士山下》與《在青木原的第三天》歌詞中的生死修行

其他 | by Cléo | 2025-05-21

Cléo傳來歌詞評論,認為陳奕迅主唱、林夕填的《富士山下》與吳青峰給何韻詩填詞的《在青木原的第三天》,兩首看似無關的歌曲,均在歌詞中暗藏對「生死修行」的叩問。前者,林名仿佛化身觀音陪伴傷心人在絕望中放下執念;後者則以隱晦意象勾勒出生死邊緣的徘徊,從回憶的微光中尋找活下去的理由。兩首歌雖風格迥異,卻都指向同一個核心——音樂如何成為痛苦中的一線生機。 (閱讀更多)

當母職成為現代禮教,誰謀殺了楊淑貞?——《虎毒不》

影評 | by 筠 | 2025-05-20

筠觀畢《虎毒不》後,指出電影雖看似平淡,令到有部分觀眾覺得電影沉悶,但若代入主角楊淑貞的處境,丈夫一句「我幫你頂幾日」暗藏的性別分工、婆婆以「責任」包裝的壓迫、手帶上「楊淑貞之女」烙印的完美母職枷鎖,以及溫柔殺人於無形的父權浪漫,一切一切都將她推向深淵,最終釀成悲劇。 (閱讀更多)

建築可以寫信給路人嗎?讀《人本建築》

書評 | by 阮慶岳 | 2025-05-19

台灣小說家兼建築師阮慶岳認為托瑪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的《人本建築》是對現代建築提出深刻批判的宣言,書中尖銳指出當代建築師的角色轉變、現代建築的單調冷漠,以及建築淪為利潤導向商品的現狀,以挑戰百餘年來現代建築的走向與價值觀,提醒我們應更認真審視現今被神化的現代主義觀值觀,如何對城市、建築、人類文明造成傷害。 (閱讀更多)

《螳螂捕蟬》:槍尖上的漫漫等待與救贖

劇評 | by 浮海 | 2025-05-15

浮海傳來舞台劇《螳螂捕蟬》劇評,指出劇中兩名殺手「生抽」與「老抽」等待目標,九十多分鐘的實時倒數,將觀眾與角色一同拖入虛無與迫切的深淵。《螳螂捕蟬》原著演於2000年,隱射後九七香港的時代縮影。浮海指出「神戲劇場」《螳螂捕蟬》相隔25年後再度重演,劇情依舊忠於原著,但彷彿在帶來了不同的探討——兩名殺手如今究竟在等待甚麼呢? (閱讀更多)

肉身的革命——淺論施勁超《行走的姿態》中的城市「漫遊者」

書評 | by 盧麗斯 | 2025-05-09

盧麗斯傳來《行走的姿態》詩評,指出施勁超首部詩集《行走的姿態》以漫遊者的視角遊走於生活、世界與語言之間,觀察現代社會的人性、資本主義與自由。詩人如本雅明所述的「漫遊者」,以悠閒姿態漫步紛擾世代,從烏克蘭戰火到香港街景,批判偽善與資本異化。盧麗斯認為詩集分五輯,由外至內,從全球廢墟到在地日常,展現深刻反思,在〈烏克蘭農場大蛋〉中諷刺偽善者的自鳴得意,在〈過香港仔華富邨〉中凝視都市失序與人性疏離。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醬園味:評《醬園弄・懸案》

影評 | by 金成 | 2025-08-06

De Profundis

小說 | by 黎柏璣 | 2025-08-16

編輯推介

等一個人

小說 | by 阿元 | 2025-08-22

【字遊行.香港】四海為家

字遊行 | by 翎心 | 2025-08-22

鳳園變形記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8-15

重探《死神來了》的死亡哲學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08-12

易過借火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8-11

空心水塔

散文 | by 李文靜 | 2025-08-09

詩三首:〈爻〉、〈腳趾〉、〈離開 / 海床 / 到達 / 到達〉

詩歌 | by 潘國亨, 鄭偉謙, 梁偉浩 | 2025-08-09

盡頭

小說 | by 黎喜 |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