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by 鴻鴻 | 2025-06-30

鴻鴻讀畢香港詩人陳滅《離亂經》詩集,認為陳滅有如當代的吟遊詩人,唱著失落的情歌。陳滅以中國詩詞修辭與西方電影技巧交錯,呈現一種華洋混雜的現代感,這本是香港城市及香港詩的本色,卻在新時代的碾壓下,成為身分的證明。鴻鴻指出陳滅以小寫的我單挑大寫的香港,因而許多句子、許多意象,都爍金為刃、凝土為器、氣湧成歌。 (閱讀更多)

愛慾分裂的青年戀人群像——小眾日劇《Around 1/4》

劇評 | by 任弘毅 | 2025-06-26

任弘毅傳來《Around 1/4》劇評,指劇中聚焦五位25歲左右青年在人生四分之一階段的情感掙扎。當中他們的人生命題同樣也是關於愛、性、情,共同面對普遍出現在現代論述中的「靈肉分裂」,或「性愛分離」,如早苗深愛男友卻對性感到疲憊,康祐在性中無感卻渴望心靈相通。然而,即使「靈肉分裂」,「性愛分離」也好,愛情的幸福並非全源於肉體滿足,而是心意的契合,正如康祐與早苗兩人以愛的意志超越慾望。 (閱讀更多)

《黑箱日誌》觀後感:創傷的意義與政治

影評 | by 鄧皓天 | 2025-06-24

鄧皓天傳來《黑箱日誌》影評,指出戲中伊藤的創傷不僅是心理問題,更與社會結構和文化觀念緊密相連。他認為傳統「正向完整敘事」的治療方法,是忽略了創傷的結構性根源,並強調接納與聆聽倖存者的重要性。他進一步反思創傷是否應被政治化:一方面,社會改變需倖存者發聲;另一方面,創傷被政治化可能簡化個人經歷,為受害人帶來二次傷害。 (閱讀更多)

印第安的民族想像──讀塞薩爾‧艾拉《野兔》

書評 | by 陳慧寧 | 2025-06-23

陳慧寧讀畢塞薩爾‧艾拉《野兔》,指出小說通過主解克拉克與寡言嚮導高納、年輕畫師卡洛斯的冒險,揭示印第安人「連續性」的概念——萬物間微妙聯繫的自然多樣性。陳慧寧認為,艾拉以「野兔」象徵領土與政治,挑戰將印第安人視為「野蠻」的傳統觀念,並與薩米恩托對大草原的描繪形成對比,突顯艾拉對細節與環境的關注。 (閱讀更多)

〈笛卡兒的長生殿〉:楊玉環的生命延續與存在反思

其他 | by 余永曇 | 2025-10-23

余永曇傳來〈笛卡兒的長生殿〉的詞評,表示從歌名已看到詞人周耀輝將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與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長生殿》相互融合的故事。〈笛〉通過楊玉環成為仙女擺脫壽命與愛情的桎梏後,才終於窺探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周耀輝亦借用笛卡兒之名,在歌詞中加入對時間與存在的反思,把西方哲學與中國的愛情故事糅合,誕生出一個從愛情的沉溺中覺醒、開始思考自我的楊玉環。 (閱讀更多)

睇波定係睇自己?自戀演算法與人海癖

時評 | by 梁明暉 | 2025-06-18

梁明暉觀察到,近年不少人以各種名義聚集,如足球比賽或追星活動,目的卻是在社交媒體集體呈現自己。她以追星為例,指出人們熱衷分享自身照片,例如與偶像應援物的合照,而非明星表演本身,反映自戀驅動的「刷存在感」欲望。自戀並非自愛,而是愛他人眼中的自己;演算法放大這種視覺呈現並推動人海影像的流量,使人忽略集體經驗的美感。梁明暉認為,「自戀」促成對集體自我影像的沉溺,這種癖好或許源於對人群帶來改變的恐懼,成為逃避現實的心理機制。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眾生相》:見眾生

影評 | by 亞C | 2025-10-21

編輯推介

搞軭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10-31

小刀

小說 | by 鍾粹 | 2025-11-01

奧迦斯的旨意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31

談《叮叮行》 ——筆訪詩人吳俊賢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10-30

Yet are we tomorrow’s men

散文 | by 孔銘隆 | 2025-10-29

【教育侏羅紀】白鴿

教育侏羅紀 | by 王思皓 | 2025-10-28

Heathcliff

散文 | by 俞宙 | 2025-10-24

七日失戀療程

小說 | by 水 | 2025-10-24

《風林火山》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23

東亞文藝之沈痾:超越人性的遲疑

其他 | by 盤柳儂 | 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