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學者劉紹銘寫作大半生,多年來著作甚豐,學貫中西,題材不囿於一時一地,更是張愛玲研究的重要學者。在1984年初,劉紹銘應林行止邀請而翻譯英國作家奧威爾(George Orwell)反烏托邦名著《一九八四》,時值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的白熱化階段。晚年他繼續執筆,最後一部譯作是2020年出版的《動物農莊》。曾卓然記憶中的劉紹銘教授是非常瀟灑的,戴上墨鏡在嶺大校園行走,遠遠就能看到他。而陳智德則提到劉紹銘的雜文寫作,兼具文人與學者風格,談翻譯、電影、人物、時事、報刊文化、異國生活的文字,在析論以外,時帶幽默、諷喻、警世甚或自嘲筆鋒。 (閱讀更多)
香港著名作曲家顧嘉煇不幸離世,令人感慨。陳煒舜撰文悼念,並提起顧嘉煇的的出道作品,1961年邵氏國語電影《不了情》的插曲〈夢〉。研究粵語流行曲歷史的黃志華,也憶起九十年代初曾有機會訪問顧嘉煇,對方談及他在1950年代與粵語歌文化的淵源。林綸詩則提起陳奕迅在自己Fears and Dreams演唱會裡,選了其作品〈畫出彩虹〉來向他致敬,彷彿代我們所有人向顧先生說,你的歌曲你的作品你的人品,都會一直留在我們身邊。 (閱讀更多)
在張婉雯出版的散文集《參差杪》,見盡作家自省,有中大生活的閑話,有理想主義的失諸交臂,也有時代創傷和失語。文章寫作年期橫跨九十年代至今,篇幅長短不一,如一棵參天大樹的枝葉末節,從不同的方向伸向廣闊的天空。「虛詞編輯部」整理的《參差杪》小輯,看這本散文集如何向讀者呈現張婉雯的柔和與不屈。 (閱讀更多)
「一家人,最緊要齊齊整整食餐飯」,這是貫穿《過時·過節》整套戲的主題。電影始於冬至飯,也終結於冬至飯,導演曾慶宏將自己的經歷拍成電影,深入探討「屋企」的意義,反應卻頗為兩極,亦被影評人認為欠缺說服力。到底離家的原因是否充分,又是為了甚麼而再次回家,導演並沒打算要說服別人,只希望觀眾看到這些角色,能夠嘗試理解他們面對的困局,無論最終選擇去或留,都能尊重每個人在每刻的決定。 (閱讀更多)
李怡晚年於2020年定居台灣,形容「遺憾必須離開生活一輩子的香港」、「離開是完成最後的人生」,並認為「關心兩岸三地民主運動是知識份子的責任」。一生追求言論自由的李怡,稱得上至死方休,尤其他近年從《蘋果日報》到社交平台都在連載「失敗者回憶錄」,回顧前塵往事,敘述自己的立場轉變。對香港前途的看法,李怡亦曾引專欄「題記」自評:「單從事業、家庭、生活等去考量,我這一生當然不算失敗,『但回顧我一生的追求,卻是不斷的感受理想破滅、價值敗壞的悲哀』,從這個角度看,就是『失敗者』。」 (閱讀更多)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由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奪得。現年82歲的安妮.艾諾,在法國諾曼底大區伊韋托的小鎮長大,曾先後就讀於魯昂大學和波爾多大學,取得學校教師的資格,其作家之路漫長而艱辛,1974年以34歲之齡出版《Les Armoires vides》開始文學生涯,1984年憑自傳體作品《La Place》,榮獲法國知名文學獎「勒諾多文學獎」(Prix Renaudot)。瑞典文學院讚揚安妮.艾諾的作品,「以勇氣和敏銳的洞察力,揭示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與集體限制」,並持續以不同角度探討生命,文學成就令人敬佩。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