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學感悟力遲鈍的典型理科生,到底有沒有讀文學的必要?與其花時間讀中西文學這些「夕陽」科目,不如專心讀理科、讀醫,不是更有社會地位、光耀門楣嗎?但吳詠彤認為,文學不是純粹分析與寫作技巧訓練,亦是心理質素的培養。 (閱讀更多)
將子女的日常生活排滿補習班、興趣班,是香港典型中產家庭父母「適得其反的教養計劃」。但事實上未必真的為了孩子健康成長,而是因為現代父母大都是雙職家庭,没有時間參與孩子的日常,造成一種心理焦慮。最好的解決方法是把孩子交到一些能匯報孩子現況的成人手中,方便父母時時刻刻監控孩子。 (閱讀更多)
近日教育局正式宣佈通識科將進行一系列改革,檸檬認為此舉明顯是要將通識科連根拔起,屬滅頂之災。當課程、教材及教師經高度的政治過濾,日後被煎皮拆骨的通識科,最後還剩下甚麼可教? (閱讀更多)
從才子卡夫卡到對拒絕婚姻的西蒙.波娃,以及經歷情傷再無法振作的安徒生、周夢蝶,《文學單身動物園》寫及古今中外、千百年間不同作家、藝術家、哲學家的獨身故事,並引介他們的愛情觀。年代替換,但「單身」的無形壓力,或者不曾減少。獨身與否,仍是一個會攪拌起情緒的問題。 (閱讀更多)
早前在Netflix上架的燒腦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傳聞是著名編劇兼導演查理荷夫曼的收山之作,卻被觀眾評為艱澀難懂,極度考驗耐性的一部作品。在此送上虛詞編輯部的《我想結束這一切》小輯,從精神分析、中年人的焦慮,以及與原著小說的比對,嘗試拆解這部「難看」的電影實驗。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