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Yuli 曾於2018年憑小說〈那個傷口依然在我體內〉獲台灣移工文學獎優獎。集會上,本地藝術團體「影行者」轉述移工文學獎主辦單位「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的訊息,指對 Yuli 遭受的不當對待深感遺憾且憤怒,並支持移民工透過文字發聲。 (閱讀更多)

兒子,就是中年維特的煩惱——董啟章《命子》台北新書發佈會

報導 | by 沐羽 | 2019-11-28

廖偉棠說,「我們兩人都是古怪的父親」,這是指他們都身為作家,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觀與人生軌跡。但他們對於子女的成長,還是像一般人那樣擔心東擔心西,這也許就可以稱為中年維特的煩惱,少年時期的激情與對於世界的浪漫想像,都收束為對於家庭與後代的擔憂。 (閱讀更多)

來埋班作樂,組成一條可持續的音樂人鏈

報導 | by 陳芷盈 | 2019-11-27

於是「埋班作樂」音樂創作及製作人才培育計劃在音樂狹縫裡撒苗播種,為了提供更多選擇的權利,一群音樂人「行埋一齊」,由資深音樂人帶領新人組成班底,一邊「作樂」,一邊「玩樂」,在艱難的工業中組成一條可持續的音樂人鏈,做新的音樂,自己喜歡的歌。 (閱讀更多)

六四完結了嗎?——「六四:小說與大說,香港與中國」座談會紀錄

報導 | by 賴展堂 | 2021-06-24

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早前舉辦「六四:小說與大說,香港與中國」座談會,請來黃念欣與何曉清作嘉賓,從文學和歷史、香港和中國出發,分享她們對六四的研究。即使文學作品未必像歷史寫作般,負擔起事實與真相的責任,但正是其含混複雜,能夠引領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天安門事件的記憶與情感。於當下多角度地回顧六四,不僅是對事件本身的分析,更有助我們思考香港的局勢。 (閱讀更多)

細識業界生態,考驗選民智慧——藝發局選舉論壇之戲劇、藝術教育、電影、音樂組別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相比文學與視藝兩個範疇明顯出現本土VS大陸的政治性對壘,戲劇、藝術教育、電影與音樂情況顯得沒那麼惡劣,多談及資源分配機制,及如何為業界「造大個餅」。不過戲劇組火藥味較濃,藝術教育與電影組亦呈現出世代之爭,最終會出現新舊交替,抑或薑是老的辣?需要各個界別的選民擦亮眼睛,投下智慧一票。 (閱讀更多)

藝發局選舉論壇——文學、視藝:本土決戰大灣區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近年發生過多種政治審查事件,藝術自由、表達自由於是成為是次選舉的重要關鍵詞,不少候選人都提到「藝術自由約章」,如何落實約章,保障藝術工作者進行創作或與不同機構合作時,避免因個人政治立場而面對壓力,捍衛香港表達自由;此外,亦有不少聲音關注藝術平權、藝術通達服務。而在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兩組,則鮮明出現本土藝術與中方統戰兩派之間的爭持。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唯一的大同

其他 | by 林喜兒 | 2025-03-18

編輯推介

街市記

小說 | by 陳巧蓉  | 2025-03-26

白卡之城

小說 | by 洪綺蔓 | 2025-03-24

撓腳

小說 | by 姚金佑 | 2025-03-21

這些日子以來

散文 | by 小煬 | 2025-03-19

我以為你十七歲

小說 | by 李曼旎 | 2025-03-14

嘴與臉

小說 | by 黎柏璣 | 2025-03-14

詩三首:〈日光以後〉、〈等一杯咖啡〉、〈十一月〉

詩歌 | by 石堯丹, 潘國亨, 鄭子健 |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