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在《挪威的森林》裡,主角渡邊徹的大學好友、直子的男友木月自殺身亡,死亡陰影籠罩兩位生還者,改變了他們的生命軌跡,而卓亦謙也是一位留下來的人。14年前,他的一位大學朋友離開世界,死亡的重量一下子壓到卓亦謙身上,他一直耿耿於懷,先在2011年交出《至少在夢裏》,12年後他依舊念念不忘,拍下首部劇情片《年少日記》。 (閱讀更多)
由臺北電影節的閉幕片,轉戰到香港亞洲電影節「影迷別注」單元的《成功補習班》,是為金鐘視帝藍正龍演而優則導,轉型導演的第二部長片作品。故事源自藍正龍14歲時遇上補習班老師,亦是後來成為著名男同性戀紀錄片導演的陳俊志,多年來亦師亦友的情誼,以及青蔥歲月的片段,引導他以真實改編的方式,記錄這些已然逝去、無法忘懷的人和事。早前藍正龍出席香港的放映場次與觀眾會面,事前接受訪問,分享關於同志題材、與陳俊志老師的往事,以及執導心得。 (閱讀更多)
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有一道瘦削身影,身穿素色唐裝,手持紅白兩色盲公竹,背負一張十三弦古箏,走過香港禁娼禁煙、日治、傳媒發展、經濟起飛時期,在妓寨娼寮、煙館、街頭、公園、茶樓、大學、大會堂、香港電台等地流連,賣唱早已被時代淘汰的地水南音。 此人此情俱不復再。他所學所唱、以失明之目見證的一切,本將煙消雲散,消亡於歷史之中。然而一場世紀之緣,讓鑽研中國傳統音樂的學者榮鴻曾與其相遇,不僅完整錄下他平生所唱曲目,更讓他譜曲自唱一生往事,從此這個名字永被刻進歷史,他是一代瞽師——杜煥。 (閱讀更多)
電影《白日之下》的故事改編自2015至2016年間,香港傳媒揭發一連串殘疾護老院舍院友被虐待、性侵的真實事件。電影中余香凝飾演的偵查組記者曉琪,以臥底形式潛入院舍,揭發院舍內的非人道生活。由可見的肢體暴力,到無形的制度暴力,不公義的事情每天都在光天化日之下發生。電影的故事並不新奇,現實比電影更加荒謬。但《白日之下》導演簡君晋想透過電影說的,不是荒謬,而是堅持。「現實縱使是這樣,但仍然有很多人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繼續去追求真相,他們的堅持,是我最想寫的東西。」 (閱讀更多)
網絡興起,無疑改變著詩的生態。「晚安詩」的臉書粉絲專頁吸引了44萬人按讚,「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專頁(下稱「每詩」)共有14萬人按讚,其部落格則累積了超過 400萬瀏覽人數(1),這些詩頁的帖文讚數及轉載量往往破千計,甚至帶動了出版。自2016年起,博客來、誠品、TAAZE讀冊生活等年度報告,均指出詩集銷售量大幅上升,如2013年任明信出版的詩集《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在2016年的發行量達至第7刷(2);陳繁齊的詩集銷售量更超過一萬本。(3)2018年,《遠見》雜誌撰文〈台灣現代詩迎來「文藝復興」時代 〉,卻引來廖偉棠、沈眠等詩人的批判(4),直指所謂復興實為詩的馴化,由此引發「晚安詩」論戰。而這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