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會乃香港俗語,意為一班朋友相聚一堂,胡吃海喝。就其生動性而言,比華東師大時代我們口中的「聚餐」,更接地氣。大者,狂也,一幫被那飯堂青菜肉丸大排吃得「口裡淡出鳥來」的學子,將一些胡亂搜羅來的食物聚集一處,以一些也是胡亂搜羅來的鍋盆碗盞煮炒燜拌,海吃海喝。 (閱讀更多)
第14屆台灣金音創作獎於12日公布入圍名單,香港音樂人黃衍仁憑電影《窄路微塵》原聲配樂,入圍「亞洲創作音樂獎」,成為本屆金音獎入圍名單中唯一來自香港的音樂人。同樣入圍角逐該獎項的音樂單位包括來自日本的東京塩麴、中國的王澳珂、火星電台,以及泰國的 Ham Tanid(Tanid Sintaratana)。頒獎典禮將於今年10月28日(星期六)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行。 (閱讀更多)
承接五四文學轉型,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學正處於擺脫傳統文學格局的轉型期,文學風氣亦逐漸走向通俗化,使文學展向更廣的受眾,因而成為通俗文學最蓬勃的年代。回顧上世紀末的文學發展,本年度書展邀請到《香港文學大系》主編陳國球教授、黃仲鳴博士,及陳惠英博士,以《香港通俗文學的歷史》為題,從各自在《香港文學大系》中所負責的研究,對談香港通俗文學於四十至六十年代的演變。 (閱讀更多)
面對目前,面對真實。2023年的文學館議題再成熱話,是因為潘耀明先生七月時宣佈「香港文學館」將於明年四月在灣仔開幕,而引來「香港文學館鬧雙胞」的爭議,在公共空間中再起一輪討論;而同時,由2009年以來文化界對於建設香港文學館的大量討論,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十年來的倡議與爭取,又應置於何地?所以本期〈文學館當刻:實現、想像、時間線〉首先融匯整理今年七月以來,潘耀明先生在各處訪問中提及過的2024年將於灣仔開幕之「香港文學館」之詳情與進度;再者是從《文學是寧靜的奮鬥——香港未有文學館》一書中所收的文章(2009-2015年間),擷取過往文化界人士對「文學館」的想像和倡議,紀錄歷史對照當下。並花大心力整理出一條由2004年至2023年9月的「爭取文學館的平行時間線」,這應是目前媒體上首度將作聯及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兩方的工作在同一平台並置——希望留下歷史的真實,供後人及傳媒行家參考使用。面對「鬧雙胞」這個新聞爆發點,鄧小樺討論名實問題,申述撞名的尷尬和造成的公司損失,表示不會放棄使用「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這個名字。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