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余文翰 | 2019-10-09

台灣作家、學者楊佳嫻日前到訪香港,當她走出藝術中心,自然而然就匯入遊行隊伍中。在楊佳嫻看來,一個人在其所處的地域、族群之中總有身份、歷史密密勾連, 因而不可能擺脫得了政治。對於前路,楊佳嫻感到悲觀,可令她感動的是,人們可以戰勝悲觀和恐懼, 堅持一步一步地把前路走出來。「一個人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實踐,文學只是其中之一,真正進入政治衝突內部,文學又可以發揮什麼作用?」這套語言的煉金術並非完全失效,只是拒絕淪為時代的某一種目的或手段而已。 (閱讀更多)

詩、軍錶與警棍——淮遠在臺北詩歌節

報導 | by 沐羽 | 2019-10-02

談及在警棍陰影下的香港,淮遠問廖偉棠:你現在寫政治詩,寫完後可以解決心裡的沉重感嗎?淮遠坦言,有時重讀自己的政治詩,還會忍不住落淚,完全沒有言說過後的療癒效果。廖偉棠沉思一會,才回答:「其實沒有寫作可以承載到療癒效果,但我們可以讓心裡的難過通過寫作,讓它變得更清楚,就如魯迅的〈藥〉,最後仍要留一朵花,給世界留點希望。」詩人沒有警棍,只有詩歌作為武器。 (閱讀更多)

【無形・黑】前置詞:生命陰影,愛與恐懼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1-09-27

黑色是一種有代表性的顏色,意思是說,它常常遭到標籤。有光就有暗,黑色時常代表著對現狀況的反撥,哀悼,現實的影子,致命的補充。我有時覺得黑色根本的意思就是「相反」。黑色也醞釀恐懼,隱藏著不明的危險。 (閱讀更多)

寫世代,寫時代,方祺端《放逐》:其實真係溝通唔到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放逐》是方祺端自編自導的作品,本來是為前進進「新文本工作室2.0」而寫,沒想過會真做,更沒想過要自己導,諗住寫完就算,所以寫得比較肆無忌憚,因為沒考慮過演出問題。結果,排練的時候,屢屢出現「呢啲對白唔係人講架喎」的聲音,但其實,方導都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因為我讀文學出身,而現在講文學,好多時都係講詩、小說,劇本作為一個大範疇,好像被割開了,所以我想寫一個比較有文學性的劇本,但如何將有風格的文字,放落一個演員身上,而又要做到,係幾困難的。」 (閱讀更多)

在街市裡思考生死——專訪王良和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王良和早年寫詩,後來又在葉輝的慫恿下開始寫小說,出過兩本小說集,準備出第三本,寫過〈魚咒〉、〈降身〉、〈和你一起走過華富邨的日子〉,關於他的童年、父母、家族史,亦側寫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風景,王良和說自己的小說大多基於真實事件,不喜歡虛構,嫌虛構的事不夠質感,不過卻會在技法上運用他所謂的「仿夢筆法」,出入真實與虛幻,製造疑幻疑真的效果,他說:「我諗我無意識寫什麼題材,我只是挖掘我的記憶,記憶裡有這些元素,就寫了這些元素。」 (閱讀更多)

尊子出版歷年作品合集:「董建華不難畫,梁振英最難畫」

專訪 | by 忤尚 | 2021-09-27

對他來說,「董建華那個年代並不難畫,因為都是『懵懵哋』,可以拿來搞笑。曾蔭權時代較平穩,因此畫得比較少。到了梁振英,中港衝突便特別明顯。因為(政治問題)已經不是他自己一個的問題,而是反映了整個中港形勢的轉變。」他特別指出,梁甫上場,他已知道要小心。因為梁與前面兩任特首都不同,「很會包裝,很會轉移視線,(處事手法)比較現代一點,懂得心戰、操控宣傳,高級很多。要怎樣去破解他的說話,然後很快將它表達出來,對新人來講則較難。」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2

編輯推介

怎樣去感覺力量

散文 | by 蘇苑姍 | 2025-02-06

Lovesick:當代社交倫理一瞥

理論 | by 任弘毅 | 2025-02-06

舊書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2-04

精衛(讀讀山海經其二)

散文 | by 跂之 | 2025-02-02

誰是大英雄

散文 | by 李昭駿 | 2025-02-01

2025年文人春遊推薦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29

橫渡

散文 | by 余婉蘭 | 2025-01-29

致鍾玲玲的信

其他 | by 黎哲舜 | 2025-01-29

有時風勢很大

小說 | by 徐焯賢 | 2025-01-28

另類風景

散文 | by 言水 | 2025-01-25

周冠威開辦電影課程 透過恐怖片探討人心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25

大衛連治的魔力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