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馬田 · 史高西斯是美國著名電影導演、監製、編劇和電影歷史學家。曾執導過多部里程碑電影,例如《窮街陋巷》(1973年)、《的士司機》(1976年)、《蠻牛》(1980年)、《喜劇之王》、《盜亦有道》(1990年)和《賭城風雲》(1995年)等等。他曾在《帝國雜誌》的採訪中提到,比起他一生所了解和熱愛的那些電影,他覺得漫威電影不是電影。他認為,電影是關於啟示的——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啟示。它是關於人物的——人的複雜性和他們矛盾的、有時是悖謬的本質,他們可以彼此傷害、彼此相愛、突然面對自己的方式。他說自己既是電影創作人,也是電影的學生。虛詞編輯部整理了他所提及的125套心水電影,一同從這些經典之作中感受他對電影世界的理解。內文附完整片單。 (閱讀更多)

一隻腳在過去,一隻腳在未來。 「我覺得它跟過去我所有電影都不一樣的是,它在講一個文明轉化的歷史時期。」 ——專訪賈樟柯《風流一代》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11-04

《風流一代》是賈樟柯第21部作品,亦是他首部將紀錄片結合敘事的電影。《風流一代》的緣起在2001年。那年賈樟柯開始一個拍攝計劃,叫《拿數碼攝影機的人》,一拍就是20年。賈樟柯認為,千禧年初的中國是一個混亂又無序的新時代,人們充滿了能量和興奮感去生活。從2001到2022年,賈樟柯積累了許多素材,疫情停擺的三年間,對賈樟柯而言是契機,可以靜下心來去面對、整理這二十年的素材。在剪輯的過程中,他想到了一個名字,《風流一代》。風流並不是指風流韻事,而是講述這的一代的不安份、渴望自由、與渴望革新。這二十年間,賈樟柯和他鏡頭下的演員都出現了許多變化,這些變化延伸了後面的文字劇本,與傳統電影不一樣,《風》是從影像本身生長出來的。賈樟柯認為,在社會、人類新的處境下,我們需要用新的電影語言去呈現生活。面對時代的到來,賈樟柯說,自己毫不懷疑電影的革新性。 (閱讀更多)

中央裁判司署重新對外開放 推出兩項全新常設古蹟展覽 「曾經來到這裡的大部分人不過是在日常生活中掙扎求存的人。」 ——專訪策展人鍾妙芬博士、文基賢博士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10-28

中環大館的中央裁判司署於10月18日重新對外開放,並推出兩項全新常設文化古蹟展覽「執行法律」及「司法權與懲罰」。此展覽是大館繼「域多利監獄: B 倉與 D 倉」以全新面貌對外開放後,為期數年的文化古蹟常設展覽翻新工作中的第二期項目,希望激發大眾對其歷史的全面理解,鼓勵文化交流,並啟發大眾的反思與對話,連結當下與過去。中央裁判司署作為香港最早成立的法庭,它是香港刑事司法制度中重要的一環,亦是香港早年法制的權威象征。作為承載歷史的文化古蹟,策展人鍾妙芬博士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讓人們與歷史在期間相遇、建立聯繫。關於中央裁判司署的歷史照片極少,且幾乎沒有在此中發生事件的照片、繪畫或其他形式的記錄。於是,是次展覽特別邀請兩位藝術家霍凱盛與鍾嘉莉,以藝術形式重現當時情景。「我們採用了不同的策略呈現是次展覽背後厚重的歷史。畢竟,我堅信遺產屬於公眾,屬於社區,是社區的資產。而我們的職責就是利用圖像、藝術家、學者的知識,幫助人們與古蹟建立聯繫。」鍾博士說。 (閱讀更多)

【新書】Pazu薯伯伯《逍遙行稿:逆風翱翔》陳冠中推薦序

書序 | by 陳冠中 | 2024-11-04

薯伯伯新書《逍遙行稿:逆風翱翔》由過往數年的旅遊及心靈短文結集,內容由其豐富的旅行及人生體驗出發,提出各種關於人生際遇、面對限制與逆境的思考。從岡仁波齊到乞力馬扎羅,從塔斯曼尼亞到坦桑尼亞,從巴米揚石刻、珠峰大本營、恆河、瀘沽湖、戈壁到撒哈拉,薯伯伯的足跡廣而變動不居。薯伯伯到過「死前必須去」的打卡勝地,也曾認真待留在作家珍‧莫里斯所說看似零賣點的什麼都不是的nowhere。途中有長程徒步,也會用歐洲火車證暢遊神根公約國家。陳冠中看他的行旅,認為重要的是安於任何異地,也樂住此刻此間的態度。這是一種經得起審視的人生選擇。 (閱讀更多)

人物》有榮必有枯,但求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專訪第48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得主李賢文

專訪 | by 李華 | 2024-10-24

2024年的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分享在台灣的出版與美術這五十餘年來的故事。2023年「雄獅圖書」出版結束,李賢文只說:「那時(1996)隱約覺得雜誌的時代要結束了,網路的時代要來了,而且我很想要畫畫。」然而,結束不代表消失。李賢文將307期月刊、四百多本圖書、歷年的印刷網片以及資料室裡的上萬冊藝術藏書等文獻史料,全數捐贈給國家圖書館。回想當初創辦之時,他形容台灣是「美學沙漠」,1977年他創辦「雄獅美術新人獎」,成了鼓勵年輕人創作的一大推力。解嚴之後,社會氛圍快速變化,畫廊、美術館陸續出現,各式各樣的美術獎項也紛紛成立。於是,《雄獅美術》月刊便停刊了。雜誌停刊之後,李賢文恢復了畫家身分,畫了一系列山水寫生。50年來,仰望著許多的典範;50年後,他也成為了典範。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2

編輯推介

舊書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2-04

精衛(讀讀山海經其二)

散文 | by 跂之 | 2025-02-02

誰是大英雄

散文 | by 李昭駿 | 2025-02-01

2025年文人春遊推薦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29

橫渡

散文 | by 余婉蘭 | 2025-01-29

致鍾玲玲的信

其他 | by 黎哲舜 | 2025-01-29

有時風勢很大

小說 | by 徐焯賢 | 2025-01-28

另類風景

散文 | by 言水 | 2025-01-25

周冠威開辦電影課程 透過恐怖片探討人心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25

大衛連治的魔力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