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南經典小說《天堂舞哉足下》復刻,江俊豪除了剖析其複調小說的特質,更提到作為一種裝置式的小說,「是先知已設定一切萬物皆為重像,任君如何重置,是個人、是國家、是世界、是宇宙,最後仍回歸至個人。」歷史與文化最大的衝突,或許正是「遺忘」,而小說的復刻,又是歷史與文化、自我與政治的再次對話。 (閱讀更多)
賴展堂細讀李智良的《渡日若渡海》,並對那種曖昧的「新文體」再三探問,從書中只負責沉默觀看的匿名人物,到「我」的消失,近乎無人稱性的書寫形式,於散文和小說的寫作倫理之間,賴展堂認為當中存在一種虛構性的壓抑。 (閱讀更多)
坊間關於「如何寫小說」的公式很多,無論是「用英雄旅途來開頭」還是「劇情發展到死胡同怎麼辦」,由情節、對話、處境、人物、氣氛、伏線、主題到如何尋找靈感,每個環節都無所不包,無遠弗屆。孔慧怡的短篇小說集《尋找聲音》卻反其道而行,她的寫作工具只有一個——聲音。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