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嚴瀚欽的詩集《碎與拍打之間》之前,姚慶萬就猜想其中會否有壞日記的詩存在。誠如他的詩句所寫,雲中會有甚麼沒人知道,可能有刀,可能會死,選擇將〈四年〉放到這一輯最後來讀,換個角度來想,或許不是作者對愛情的總結,而是其對一場感情的總結。 (閱讀更多)
除了將李智良的作品視為某種越界書寫外,勞緯洛認為值得更進一步思考的是,在這些基礎上,其書寫呈現或隱藏了怎樣的倫理前提。勞緯洛這篇書評,先稍討論語言本身作為暴力的事實,繼而引出《渡日若渡海》頗具中性、匿名與外邊特質的書寫,如何以極致被動的姿態,猶向讀者仰視並交出無盡的信任。 (閱讀更多)
葉嘉詠簡評並導讀,紅眼以故事角色「歐陽龍太郎」為筆名發表的長篇小說《蜃氣樓》,在略帶後設小說手法,借用了許多弗洛依德和精神分析理論的同時,小說不只要編織美夢,更在夢魘的常見形態如恐懼、失落、絕望、死亡以外,為「夢境」注入更豐富的面貌,它既牽涉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社會監控等科幻元素,亦轉向婚外情、校園欺凌等感情範疇的社會問題。這要比鉅細無遺地運用心理學名詞、醫學理論和數據來拆穿夢境的虛假和荒謬,來得更有感情和更加動人。 (閱讀更多)
談香港流行樂壇的新書《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香港樂壇變奏》最近出版,向來關注粵語流行歌曲的黃志華,讀到書中第一篇講本土意識的文章,想及1974年以前的二十多年漫長歲月,粵語流行歌曲生產會否關乎本土意識,生產粵語流行曲的念頭又是如何閃現? (閱讀更多)
台灣慢工出版社發起的四期刊物計畫《熱帶季風》,嘗試借紀實漫畫的內容,讓讀者關注文化生活、甚至勞工和環境等社會問題,謝愷忻從刊物的繪畫和編輯風格,探討紀實漫畫的特點和意義,並淺談台灣的文化身分定位。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