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掂行掂過」是廣東話成語,意指無論經過甚麼怪誕或悲慘的事,街道行人仍可保持「掂」(不錯)的狀態,繼續如常地行走。它的近義詞包括「視若無睹」,但掂行掂過可能是見不到,只是剛好路過了一場災難;「直行直過」在客觀意義上較接近,惟失去了那種處之泰然、很「掂」(不錯)的意境。鄧樹榮工作室主辦的無對白劇場《掂行掂過》由黃珏基及陳庭軒執導,於香港文化中心上演。劇作以香港的城市街頭為座標,詰問我們平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甚麼,背後的動機與緣由又是為何。如果將《掂行掂過》當中的母題精神放大,也許我們也可以自我叩問:我們為甚麼「掂行掂過」他人的困難、痛苦,與城市裡的政治禁忌。 (閱讀更多)
Colm不要和Pádraic做朋友的理由是生命易逝,自己想專心作曲留下作品, Pádraic笨蛋無趣,和他在一起太浪費生命。而Pádraic就左思右想:這是不是Colm April Fool的惡作劇?是不是他憂鬱症發作?那作爲他最好的朋友豈不是更不應該在這時拋下他不管?是不是等他把這首曲子寫完,就能回到從前那樣?昨天我被別人打的時候他出手相助,那是不是代表他不生氣了?兩個長久朝夕相伴的好朋友,有一個決定不要在一起了,是不是就應該/可以和平分手?那些傷心難過,又該如何處置? (閱讀更多)
今屆奧斯卡舉行前夕鬧出一場風波,矛頭直指荷里活長久以來秘而不宣的小圈子文化。被質疑手法踩界,甚至妨礙奧斯卡票選程序正當性的《To Leslie》,幾天之間,就從一部寂寂無名的小品電影,變成被網民炮轟的小圈子電影。隨著《To Leslie》帶來了備受爭議的最佳女主角提名,電影的「獎季操作」爭議兩極,更惹人憂慮會否大大改變今後電影業的宣傳策略。 (閱讀更多)
行為藝術是當今受誤解最多的藝術形式,談到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她和烏雷(Ulay)對立拉緊弓箭的一幀照片,在她的自傳《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中,道盡這位行為藝術教母和情人多年來的相生相剋、相愛相殺,一路將自己推向恐懼、痛苦、筋疲力盡的極限,追求情感與靈性轉化、絕不妥協的危險旅程。 (閱讀更多)
以角色名字作電影標題,記錄成就斐然的作曲家兼指揮家Lydia Tár(姬蒂白蘭芝飾),由事業頂峰走向衰敗的經歷,石啟峰認為《TÁR》的角色、情節及劇本直面當代社會,除了讚嘆演員的出色表現之外,身兼編劇導演的Todd Field,精心鋪陳Lydia Tár的角色視角,揭露了性別、藝術和權力的政治命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