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 | by 黃子翔 | 2023-10-16

今年起擔當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的潘惠森,黃子翔認為他過往劇作鮮以女性主角和題材為重心,於去月上演的《親愛的.柳如是》作出了新嘗試,領着團隊與觀眾一起冒險。黃子翔分析出因為題材、形式使然,挑戰當然不少,男人戲雖然似是得心應手,而柳如是的性別議題、身份認同、知性才情,以至家國情懷,似乎尚有更多發揮空間,那就是創作上的取與捨了。 (閱讀更多)

卡爾維諾誕辰百周年:從經典到科學書寫

書評 | by 艾苦 | 2023-10-16

艾苦續說卡爾維諾,一生傳奇著作之多,其中有為人津津樂道的《看不見的城市》和《樹上的男爵》。在其文學評論的文章中,當提到自己的寫作理念,卡爾維諾往往喜歡從遠古的史詩說起,絮說自己結構主義的思想。但即使不從結構主義的角度思考,卡爾維諾還是鼓勵年輕的一代閱讀經典,寫下了《為何讀經典?》。 (閱讀更多)

卡爾維諾誕辰百周年:向東的自尋之旅

書評 | by 艾苦 | 2023-10-16

提到意大利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不少人會想到他的《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小說講述旅行家馬可波羅的向東之旅,和他與忽必烈大汗關於城市的對話。忽必烈有各種繪製精緻的地圖,連到過不同城市的馬可波羅也為之驚艷。接着他們進入了關於地圖的哲學討論:一幅把一座城市如實反映的地圖,不應該就畫跟現實大小一樣?但如果地圖畫得跟現實城市一樣大,我們還需要地圖嗎?對話延續下去,馬可波羅會發現,忽必烈所說的地圖就是現實世界。只要他想,就能在現實的疆土畫地圖。 (閱讀更多)

龔萬輝文學的流動記憶與時空概念

書評 | by 陳慧寧 | 2023-10-13

龔萬輝終究沒有成為一個職業作家,他在馬來西亞,主要以教畫、參展、賣畫為主要收入來源。近年也為報章繪製插畫和發表寫生小品,作品廣泛得到認同和受到歡迎。我們看龔萬輝的作品,他的「遺棄美學」(這是鍾文音為龔萬輝2006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集《隔壁的房間》寫序時直接指出龔氏深受駱以軍風格的影響)仍然是一座時空迷宮,讓他的小說處理最後往往回到記憶或夢中,成為另一場永無目的地的途中。這「記憶或夢中」恍惚成為龔萬輝美文書寫的特色,揮之不去。 (閱讀更多)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信仰在科技面前不卑不亢

藝評 | by 黃嘉瀛 | 2023-10-13

每兩年舉辦一屆的藝術雙年展,是國際當代藝術體系中重要的展示活動,是不同地區將其文化藝術成就推廣到世界舞台的重要窗口。這種跨國界藝術活動深具歷史,是世界當代藝術最重要的指標型盛會,是當刻社會面貌及當代藝術最前端的探索,亦是全球文化互鑒融合的催化劑。這種定期舉辦、互相檢示學習的國際展覽,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有過百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約六十年歷史的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以及始於二戰後的德國卡賽爾(Kassel)文獻展(Documenta)。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至今,越來越多城市致力舉辦代表自己的藝術雙年展,致全球迄今多於200個雙年展,這些展覽大多以主辦城市、藝術媒介或主辦的美術館命名,新的雙年展數量還在各大洲際持續增加,近年來備受注目的亞洲地區雙年展當數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閱讀更多)

《A.I. 創世者》排遣恐懼的戰爭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3-10-12

科幻片一向具備想像未來的意涵,所呈現的構想大多是根植於當下的現實世界。石啟峰認為《A.I. 創世者》跟許多以人工智能為題材的電影相似,聚焦社會對這項科技高速發展(或失控)所產生的不安與焦慮,透過「人機大戰」的形式將這些情感具象化,同時亦引發觀眾反思人類與機械人的存在。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柔道龍虎榜》:杜琪峯的鬥心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4-09

後超人時代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4-08

編輯推介

《你存生的意義》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4-19

公屋妹

小說 | by 洪綺蔓 | 2025-04-1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04-10

漫想《米奇17號》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04-08

【教育侏羅紀】病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