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三首。鄭偉謙傳來〈樹〉,父親的植樹勞動與家族的死亡創傷為經緯,勾勒出愛與責任的延續;梁偉浩的〈某個瞬間就起了風〉藉海邊沙堡、漂流瓶,映照命運的驟變與人對「坦誠」的掙扎;李靈枝在〈到達組詩〉中,以列車與縫隙隱喻無法抵達的境界,探討跨越、消逝與書寫的勇氣,揭示存在與失落的邊界,又以AI將原詩進行修潤以翻譯,由此對比出人機在創作詩時有何差異。 (閱讀更多)
潘逸賢傳來短篇小說,書寫一場初夏的黑雨,浸透了城市的護土牆,也沖刷著人心底的憂愁。在繁華都市的半山小平房旁,一顆老榕樹見證了悠長的歲月與變遷。「我」在雷雨中再次爬上親手種下的老榕樹,檢查新築的白頭翁鳥巢。一名樣貌酷似故人的管理員前來檢查房屋,喚起「我」如何將這遍無垠的沙丘化為綠州的回憶。 (閱讀更多)
中國作家周慧的《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近月出版了繁體中文版,負責編輯的黃潤宇指出周慧著作真正的價值,在於其獨特而精準的散文語言,以及寫作本身作為一種「高貴的武器」,讓周慧得以對抗沉湎,其冷靜、生猛的筆觸,召喚出私密經驗的共通性。黃潤宇相信,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條「草蛇灰線」,找到自己的「洞背村」。 (閱讀更多)
鄧小樺在失眠之時,想起電影《槍狂帝國》中的絲羅小姐,一位永遠無法入睡的美國政壇說客。絲羅小姐縱橫政壇、機關算盡、強勢狠辣,仍堅守反對槍械法案的核心原則,並以自身獲罪為代價,完成一場由「神」回歸到「人」的悲劇英雄式救贖,尤令鄧小樺大受感動。鄧小樺認為絲羅小姐一角象徵狂妄的代價與高尚的定義——非為金錢而行,儘管現實中難以效仿,失眠卻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 (閱讀更多)
在上週超強颱風「樺加沙」吹襲香港期間,文學館正舉辦「淮遠《懶鬼出門》閱讀寫作班」。導師鄧小樺從學員功課中選出三篇以颱風為主題的作品。Greenly的〈九月二十二日 星期一.買菜〉描繪了「我」在寶琳街市買菜的混亂場面,繼而反思童年糧食危機陰影下的情緒化行為;羊格在〈失業〉中,書寫一位失業人士已習慣閒散的日常,但在眾人因颱風而「被迫」放假時,他日常的孤獨與不踏實感反被突顯出來;麥景琪以〈風〉講述「我」發現只有他們家未有在窗上貼「米」字膠紙,在動手將堆在窗前的書本搬走時,母親及姊姊的互動折射出家中潛藏的隔閡。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