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皓天傳來小說。小說中寫他的好友,住在藍地的亞倫。他很特別,但要指認這個人的特別之處並不簡單,那是只處於特定的時刻,從特定的視角觀察到的一種異樣的樂觀。「我」與亞倫第一次遇見是十九歲,在友人的介紹下認識了同為兼職救生員的他。亞倫活得一副沒有重擔的姿態,但其實他的生活並沒有比其他人好許多。偶爾提及父母再婚一事,但他仍舊樂觀,只是之後亞倫從社交軟件上消聲匿跡。直至移民前夕,他再度出現,但感覺已經大為不同。問及對未來有否恐懼,他仍是一如既往的樂觀。 (閱讀更多)
邁克以前在三藩市,有一個時期生活無以為繼,靠出售自製明信片勉強維持生活。明信片上是加工的拚貼畫,題材以諧趣為主,影印後裁剪成四乘六吋,拿到住處附近小店寄賣,還添上未經正式註冊的公司名號哩——叫A Light Enough Card,斷章取義截自Leonard Cohen一首歌的歌詞,原句It’s light, light enough to let it go。這個故事他從來沒有跟黃愛玲說過。萬里以外絮絮閒話家常,原本便欠缺重量,寄出就忘了,再也想不到有重逢的一天。黃小姐辭世後雷先生整理遺物找出來,分兩三批寄到巴黎,打開信封,他千頭萬緒,說不出話來。 (閱讀更多)
惟得與親朋好友相約到新加坡的P.S. Cafe用膳。作為國境客,儘管事前小心翼翼在互聯網打探,又提早一個半小時啟程,依然趕不及宛如當地人的外甥女準時。人與食物也講究投緣,熱帶人多喜歡吃辣,但惟得卻受不了刺激,上一晚在意大利餐廳,小心挑選清淡的蝦仁西蘭花米粉,以為萬無一失,卻因紅椒碎而喉嚨不適。人在異地,這或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水土不服。大學畢業後外甥女在多倫多一間證券投資行任要職,經友人介紹,認識新加坡的未來外甥女婿,先通訊後見面,外甥女申請到新加坡一間銀行工作,結婚產子後,索性辭職,專心持家。命途在一念之間,惟得不知道外甥女自己作何感想。吃飽後,夥伴興致勃勃地提到,下午可要繞過羅伯遜碼頭,外甥女聽後大驚失色,說新加坡視惹蘭固哥為家醜,著意掩飾不可外揚,提議他們可別行差踏錯。外甥女趁機岔開話題,將食物分給大家。惟得發現雖身在西餐館,仍不忘華人的習性,一家人分甘同味。 (閱讀更多)
今期《方圓》主題為德國作家雷馬克小說《西線無戰事》及其三部電影改編,故事講述一戰期間德國年輕士兵的遭遇,以其切身經歷呈現戰爭的殘酷,小說於2022年再度改編成電影,引起一時討論。一戰看似遙遠,但戰爭從沒離我們而去,在俄烏、以巴局勢仍未明朗的當下,重讀《西線無戰事》,反思戰爭的荒謬。對談邀得曾編輯香港影片大全的影評人、策展人傅慧儀女士,專門研究香港國防電影的趙傑鋒先生,探討三部改編電影之餘,亦深入探討三四十年代的香港國防電影。本期亦特別邀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慕唯仁教授,刊出其新書《泛亞主義與中國革命的遺產》的第四章,從竹內好的名作《魯迅》,觸及了「回心」說、革命論和泛亞主義思想。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