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傳統舊書店會把近代出版的書以書價五折定價,珍本古書就另計。解憂舊書店店主Phyllis Chan沒有收集古書的興趣,最初賣的就是自己的藏書和朋輩饋贈的書,所以都隨心按書本品相以平宜近人的價錢吸引讀者,而近年越來越多人加入獵書行動,運氣好,可能比炒股票還好賺。但她始終認為無形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去衡量。 (閱讀更多)
「到處都印滿著許多語言/若你細看,會看到縫裡都藏著/以鏡為頭的人」,五口的詩作〈鏡衢〉,以鏡和頭顱為喻,書寫死亡和生命,正好跟另一首短詩〈選擇〉所寫的「紅鏡」和「骸骨」呼應,映照當下人們的迷失悲痛。 (閱讀更多)
呂永佳新書《於是送你透明雨衣》,是他個人第三本散文集,成書過程,是一個個與好人相遇的緣分。這種遇見,讓人確信世界真的還有美好的一面,藉著這本小集子,作者希望讓拿起它的人,有一點安慰,有一點共鳴,長路漫漫,從不相識,卻有同行的感覺。 (閱讀更多)
跂之筆下的下雨史家,不斷遺忘與警醒,是否努力去撰寫回憶,雲便可以回來,但雲的再現,與人類的努力卻沒任何關連。作為一個下雨史家,也只能在最後一片雲成為過去後,才把它的過去寫成現在。所謂成功,其實都是向失敗妥協的某種方式。 (閱讀更多)
香港電台製作的清談節目《五夜講場》突然被叫停,學術討論節目的生存空間再度惹起憂慮。曾亮相《五夜講場》的譚蕙芸亦撰文表示,節目本身愈做愈出色,不但讓香港電台的錄影廠比高等學府更有學術氣息,彌補商營傳媒未能覆蓋的空隙,而且節目從構思到製作,達到多贏局面,更是香港電視廣播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存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