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宇:「聽說每個時代都是難的都是糟的」,每個年代的文藝何不其然。2024的文學出版在資助政策變化、經濟緊縮的條件下,好好景就幾難的,但係都依然有努力掙扎!今年文學重點新作不多,倒是很多名家舊作復刻,大家可趁機親炙香港文學歷史,用更沉靜更深刻的方式,進入閱讀。本文檢視今年重點文藝出版,希望大家多多讀書,不論風吹雨打,香港人還是可以擁有自己的對話方式。
1. 經典復刻:《雷聲與蟬鳴》、《玫瑰念珠》、《香江舊事》
曾一度絕版,才有復刻價值。今年香港文學出版復刻比例甚高,這其中三本重點復刻出版廣受注意:首先是香港文學經典《雷聲與蟬鳴》(香港文學生活館出版),初版於1978年,是也斯人生第一本詩集,收錄了多首他於廿多歲時寫下的詩歌,關於香港也關於青春。另一本則是鍾玲玲小說的《玫瑰念珠》(香港文學生活館出版),初版於1997年,其獨特的文字風格瘋魔一眾讀者,網上曾拍賣出$8000的高價,可見其珍貴程度。幸好文學館今年復刻推出,有助打擊炒風,也一解書迷多年來的飢渴。最後就是香港研究第一人葉靈鳳的《香江舊事》(中華書局出版),初版於1969年,是一本全面考證「英帝國主義侵佔香港」的史話,內容全是關於香港掌故的文章,相當珍貴。
2. 品味優雅:劉以鬯《郵票》、《劉以鬯手稿——郵票裏的文學世界》,本事出版
劉以鬯寫作和編報之餘,嗜好集郵,不足十歲就開始,至百歲高齡,堪稱最資深的集郵者。集郵成趣,他幾度把這樂趣寫成小說,最著名的當然是小說《對倒》。本事出版總編輯林道群找到劉氏一份遺稿,首先決定在七月出版《劉以鬯手稿——郵票裏的文學世界》,讓讀者一睹劉以鬯的真跡手稿,了解作家生平的一大雅好。手稿五十多頁,彩印商務印書館早年印製的活頁小格原稿紙,每張紙面上方黏貼一枚或數枚郵票,郵票下面是劉先生手寫的提要,關於郵票主角作家的生平和著作,背頁配合作家的彩圖。製作之優雅品味,在香港出版品中罕見。
本事出版於十一月再出版劉以鬯長篇小說《郵票》,長的長篇小說,一九七一年至七三年連載於《明報晚報》,作者生前未有機會成書,今首度出版單行本。樊善標認為,「有趣的是主角夫妻對郵票和股票的態度移形換影,戲劇化地保存了七十年代香港的時代色彩。」該書保留連載小說的全文印行。
3.西西出書比在世作家還多:西西、何福仁《說不盡的話題——西西、何福仁續談》,西西基金會有限公司出版
何福仁和西西是超過半世紀的好友,二人出版的對話集亦是香港文學的一個特產。二人曾出版過《時間的話題:對話集》(1995),及《西方科幻小說與電影——西西、何福仁對談》(2018)。西西在2022年去世,及後何福仁重新整理西西生前跟他的對話結集,變成《說不盡的話題—西西、何福仁續談》。書中的章節包括〈苦雨齋的苦主歷史的教訓〉、〈屏風、海昏侯〉、〈時間、空間和房間馬寶小姐類型〉等等。本書且是何福仁等文人所成立的「西西基金會」第一本出版的作品。
4. 紙上風景:《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三聯書店出版
書中不只有黃金屋,還有一道又一道美麗的風景,有關於城市的,有關於歷史的,也有關於書籍本身的。《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一書以粗獷主義為準則,共介紹了20組香港粗獷建築及12位建築師的故事,並以歷史考究的角度,試圖重塑香港建成與未建成的建築史。一套四冊的《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則是從書法角度出發,分析了香港四4位著名書法家,在上世紀30-80年代,如何通過招牌、碑記、墓誌銘、楹聯、帳聯、名片、廣告等,塑造出獨一無二的城市風貌。而印製極其精美的《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便可以說是書籍設計師陳曦成的修行秘笈,收錄了他由出道至今這十多年來,對書籍設計這一門技藝的叩問和實踐結集,同時也如同一部美學指南,教大家如何欣賞書之美。
5. 難得散文理論:樊善標《真亦幻——香港散文及非虛構寫作探析》,諾文股份有限公司/見山書店出版
散文是最寛廣難以劃界的文類,其整理歸納極花工夫,提煉出來的概念和理論都比小說及詩少,關於華語散文的理論更是屈指可數,往往十年才有一本。本書就是如此難得的一本。學者樊善標自九十年代《後青年散文集合》以來,一直同時治研究及創作,在散文文學觀念的探究上,基礎更為堅實。本書是他多年來關於散文的研究、評論、序跋結集,如樊氏一貫的風格,是從具體文本提煉出新穎的看法,不同陳俗。書名「真亦幻」,就挑戰著「散文必須紀實」的流行基礎觀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書的製作非常精美,包括書內頁的綠色之使用盡出古典而細膩、低調之奢華的氣質,封面蝴蝶(淡黃拓底)及線條珍珠箔有吹彈可破的優雅,都令人嘆息:學術書能獲得這樣的優待,在兩岸三地以至整體華文界,都極其難得。是因為見山書店出版,才能有這樣的製作。
6. 豐富的對話交織群像:郭詩詠編著《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匯智出版
七十年代生的作家已成香港文學的中堅,而七十年代生學者的研究著作近年也開始面世。郭詩詠編著此書,除了每篇翔實豐富的訪談整理外,尤有新意的是將十四位七十年代生的作家分為七組對談,能夠讓作者根據他們有近似關懷的題目進行交流對話,通過參差的對照,再顯示出七十年代生文人對於連結的重視。這種細緻的交織,在作家口述史中亦是別樹一幟。因為種種原因,並非所有訪談內容都有放入書中,期待將來再有重光的一日。
7. 真.說好香港故事:柳廣成繪:《我香港,我街道(漫畫版):微物情歌》,2046出版
2024的文學改編特別多,影視改編如《繁花》、《百年孤寂》以外,很難得也有漫畫改編。《我香港,我街道》系列原作,以香港街道書寫為題,在香港大離散時代,由著重細緻寫實筆觸的柳廣成自主改編,而柳廣成也選了特別窮、特別怪、特別自由和特別真實的故事去改編,本書可稱是保持由江記智海《大騎劫》以來的文學改編漫畫傳統之高質,並顯示真正的「說好香港故事」,不必光鮮堂皇,只須大膽真誠、專注追求藝術。
8. 塵世浮隱:葛亮《靈隱》,三聯書店出版
作家葛亮教授先前憑《燕食記》獲得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並在2024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所辦之「藝術發展獎」之「年度藝術家.文學藝術」。從家園三部曲到新作《靈隱》,本書分為兩章「父篇:浮圖」與「女篇:靈隱」。他看盡城市的黃金時代,不斷檢省自己的身份認同,卻歷經現實千瘡百孔,步步走向孤懸之路;女兒自案發後,廁身疫情低迷時期,隱於塵煙,卻遇上造像師段河,過往傳奇身世徐徐展現。葛亮延續經營常提及的概念——「煙火氣」,即捉住一個將隱或已逝之物,試圖將其浮留在歷史的刻度上。
9. 不是香港,只是末日:廖偉棠《末日練習》,聯合文學出版
《末日練習》是廖偉棠睽違20年後的短篇小說集,書中集結2005年至今的16篇作品,描繪了不少末日的場景,故事題材各異,有外星人、薄扶林女鬼、民國人魚公子等等,時空背景亦不盡相同,再搭配獨特的敘事手法,讀者猶如置身且穿梭在不世界之中。各個故事看似迥然不同,但共同的主題為「告別」。廖偉棠形容,透過小說,他告別及書寫回不去的香港。
儘管《末日練習》一書甚少直寫香港,且是虛構故事,大部分的章節都只是從一些小細節去提及香港,如〈似是故人來〉中的人物聽著Beyond的歌,乘著黃色的救主艇飛向天外,《末日練習》仍然成為2024年香港書展禁書之一。惟在書展當時、其後的書店,《末日練習》仍然正常售賣。
10. 亂世安慰,寄語港人:區家麟《二千零四十七夜》、蔡子強《遠路不須愁日暮》、吳靄儀《雨中的香港》、薯伯伯《逍遙行稿——逆風翱翔》
散文結集一向比較好賣,因為貼近讀者生活,讀者群較大。而當報章專欄萎縮,網絡文章結集湧現,同樣因有著與讀者對話的強烈傾向而獲得大量讀者。以下是數本希望與港人同渡時艱、基於心中共同的真實而對話的散文結集:吳靄儀《雨中的香港》(見山書店出版)及蔡子強《遠路不須愁日暮》(2046出版)都是近年明報專欄結集,二人都曾出版多本專欄結集,今年出版者當亦有時代的特殊印記;同時作者亦保持風格,吳的優雅,蔡的直率。而吳靄儀書因有許鞍華封面、樊善標編輯,又格外受注意。而區家麟的「早晨體」在網絡十分受注意,結集成《二千零四十七夜》(藍藍的天出版)後直可代表這個時代的特殊文體。薯伯伯的《逍遙行稿——逆風翱翔》(2046出版)是在疫情期間困港所寫的專頁文章,由旅遊經歷寫人生洞察。這幾本書生於亂世,卻都自覺態度積極是種責任,無論受多少壓迫騷擾,都從容自若。
附:青年創作出版不易,五種多元嘗試
一眾青年作者出版不容易,為我城延續有差異與個性的聲音。《遠方的爆炸聲》是李昭駿的短篇小說集,不得不抽離、隱筆書寫歷史裡那些他者之痛苦;《喧嘩的碎片》為年輕作者周丹楓首部長篇小說,如水的語言節奏,剪攝出一幀幀都市碎片;繼《無一不野獸》後,余婉蘭創作第二本實驗性小說《我是嬰》,剖析嬰兒日山,從出生到三歲,腦中的所思所想,鮮為人曉的成長經歷;文海林將其於報章連載的散文結集為《天亮前往海邊走也是》,從海岸線出發,書寫本土生態與歷史,書中一方面夾雜作者追憶的童年往事,另一方面又穿插了不少海邊生物的生存處境、他人的故事和殖民史等等;《等待雪崩》為黃言丹首部小說結集,收錄五篇關於旅行與回憶的小說,和五篇來自奇幻異境的機場遊記,牽引出埋藏在過去的無解秘密。這些年輕作者的創作,也請大家多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