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3-20

以城市空間和步行作為策展方向的油街展覽「火花!城市行者日記」,意念源自保羅.奧斯特的小說〈玻璃之城〉,小說主人公昆恩隨著調查對象史堤曼走進錯縱複雜的紐約街頭,昆恩慢慢發現史堤曼的步行路徑中隱藏了一個秘密訊息。城市、步行、觀察,三者構成了這次展覽,策展人黃志恆(Sara Wong)既是藝術家,亦是園境設計師,創作大多圍繞空間與步行概念的她,這次更感興趣的是——人在甚麼狀態之下才會對身邊事物產生好奇? (閱讀更多)

離時代遠遠,沒人間煙火——專訪勞緯洛

專訪 | by 李顥謙 | 2019-01-19

他是這樣一個17歲少年︰最喜歡的小說是高行健《靈山》,去年還勇悍地以自資的方式,出版長篇小說《卷施》——他的名字是勞緯洛。這位即將應付公開考試的中六生,輕鬆地談起那獲諾貝爾獎肯定的大書:「《靈山》是難以理清順序的書。我總是隨意打開一頁來讀。就像日本動畫《魔法小神童》,主角加旋唸魔法書咒語那樣。」 (閱讀更多)

【進擊的平台】the culturist文化者:藝術太高冷?俯首拾起審美的權利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1-16

「邊度寫稿?有時在酒吧,有時在摩天輪,廿蚊玩一次,轉兩轉一篇稿就寫好咗。」「the culturist文化者」的創始董事、報導者鄭天儀輕鬆答道,說罷發現咖啡店的墻邊有個插蘇,便立刻拎出平板電腦來插電,為下一輪工作做準備。 (閱讀更多)

寂寞的煙——訪麥浚龍

專訪 | by 紅眼 | 2019-01-08

創作是孤單的。頒獎禮的熱烈掌聲過後,麥浚龍公開感嘆,面對外界吹灰不費的冷親切、壞說話,他不生氣了,他會嘴角上牽,會笑。「人多的地方就有很多問題。」訪問之中,這一句說得輕鬆,印象最深。他喜歡用「大世界」這個詞彙,相對小我的大他者,社會倫理、價值觀、官僚制度和習俗的「大世界」,都太過沒趣。而他選擇以一張有趣的音樂專輯來回應。 (閱讀更多)

荼蘼花季,欲望永生——專訪李昂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2-27

剛好又是聖誕節,半個世紀前的聖誕節前夕,女孩想將聖誕樹帶回家。挑個平常日子,逃學,她來到市場,原本要買聖誕樹,卻被花匠帶到不知何處,一顆心也不知飄到何處,只覺得在不知何處,一雙黑眼睛不住窺視自己,窺探到她心底的慾望來——她被花匠侵犯了——所謂慾望,不過純屬幻想。以上是〈花季〉的故事,李昂首篇發表的小說,從16歲寫到66歲,開到荼蘼,花季易盡,但李昂的欲望,卻永不枯謝。 (閱讀更多)

筆訪孟浪:共同面對我們無法避讓的命運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8-12-15

在這幾個小問題間,孟浪闡釋了作為永遠的異鄉人,如何在故土情結、國族問題、身份矛盾與認同中自在遊走——正是不間斷的、形而上的思考與寫作使他自由。身兼作家與編輯兩個身份,孟浪曾略帶自嘲地說,在創作中自己是命定的「探險者」與偶然的「受難者」;而做編輯時,卻又充滿了包容與同情。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2025書展活動推薦 獨立出版另起爐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7-16

「詩同讀·風格」 海自暗光中顯現,幽禁於琥珀中的顏面 ——讀曹疏影〈fragile〉、〈淡金路〉

其他 | by 畢如意, 季展伊, 張雅婷, 現三, 不與易, 謝曉陽, 李曼旎, 歐陽咻, 嘻嘻, 意寒 | 2025-07-20

編輯推介

表達空白

散文 | by 釅釅 | 2025-07-25

粵劇音樂設計怎樣取得平衡

其他 | by 王勝泉 | 2025-07-27

放榜的那些事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