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文學與星座有許多相通之處——都包含對於不可解之物的詮釋。我常覺星座命理等等不在占卜預測之準與否,而在詮釋過程中,對於自身、命運、他者、過去與未來的詮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肯定與否定撞擊如星塵,不置可否轉瞬又成為水落石出,又在命運的沙塵暴後把一切抹掉從頭寫來。算命是一個認命的過程嗎?算命應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閱讀更多)
2015年10月6日,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至中山廣場的路上,由兩千多件學袍與黑衣組成的隊伍靜默行過,氣場凝肅。校園裡的遊行並不多見,這次行動由四位港大教授發起,為的是抗議校務委員會無理否決陳文敏出任副校長,影響學術與言論自由。當日,遊行發起人、時任法律學系主任何錦璇的一句發言還令人記憶猶新:「(陳文敏)做了多年院長及系主任,如果只是一個nice guy,也不會得到這麼多同事尊重。」 (閱讀更多)
五四一百周年,香港卻少見討論之聲。月前,由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研究文學碩士課程與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的「五四文學遺產在香港」講座,就以李歐梵、曹聚仁與香港魯迅閱讀史為主題。主持張歷君請得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李歐梵與談,如此陣容,引來網上多人關注,反應之熱烈,宛如魯迅筆下「於無聲處聽驚雷」的詩句。 (閱讀更多)
安東尼.伯吉斯的《發條橙》這部小說,隨着斯坦利‧寇比力克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已引爆人們的道德恐慌。但原來這部小說有一部遺失的續集,被發現於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住過的羅馬寓所中…… (閱讀更多)
訪問到了尾聲,紙頁上只剩下一條問題,幾經猶豫,還是用原子筆刪去了。眼前這位「慈眉善目」、講每句話都夾著兩聲笑的曾慶宏,實在讓人難以開口問他:「人人都話你好chok,你覺得甚麼才是chok?」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