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3-05-11

文藝理論之中有一種名為「魔幻現實主義」,分拆開來便有「魔幻」和「現實」兩個關鍵詞,葉嘉詠觀看近期上映的《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認為電影同樣集合許多「魔幻」元素,電影的鬼是一位具備多重身份的鬼,讓觀眾更能聯想自己的生活,從而切身處地投入其中。 (閱讀更多)

江美香的孤獨探戈:《燈火闌珊》的魅影、倒影、光影

影評 | by 雙雙 | 2023-05-02

其實到了後期,燒製「妙麗」與「遺願」之間的距離已經相當轉折迂迴——楊留下來的「鹿」字另有用途,根本與「妙麗」無關;楊的匣中信沒有提過計劃重製「妙麗」——那可只是劉妙麗的願望;「遺願」執行的依據表面看來是夫妻之誼(對亡夫至死不渝的愛),但在她發現楊的「不軌」後,「遺願」還能不能循夫妻之誼的軌走下去?江在燒掉楊致劉的信時,摘下了戒指,許是動搖(夫妻之誼)的表現,卻絕對沒動搖到她重製「妙麗」的決心——因為「倒影」般虛假的「遺言」本來也只是一個應付別人(比如彩虹)的藉口——是她想「跳舞」,她想親手創造自己的「光影」。 (閱讀更多)

《鯨》:鯨落或擱淺,以真誠為最大本領

影評 | by 默言 | 2023-04-12

Brendan Fraser憑著電影《鯨》裡賺人熱淚的演出,早前勇奪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項,鄧皓天認為《鯨》的底蘊就是真誠,雖是一齣悲劇,卻蘊含教人振作的力量,猶如一個警鐘提示我們要對自己的感受誠實,頹靡處仍可見光明。 (閱讀更多)

殺人一舉:「暴力」應該如何被觀看?

影評 | by 藍玉雍 | 2023-04-11

《殺⼈⼀舉》雖然以印尼⼤屠殺——九三O政變為主題,但藍玉雍認為它真正在省思的,其實是⼤屠殺的歷史如何被呈現的問題,這部紀錄片並不只讓我們知道印尼曾經發⽣過什麼事情,更是⼀部省思「暴⼒」如何被觀看與呈現的影像實踐。 (閱讀更多)

《Tár》:一部關於權力腐敗的黑色喜劇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3-04-03

闊別16年,美國導演Todd Field為《Tár》重拾導筒。劉建均認為故事旨在回應現今社會所關注的權力濫用文化,以及它衍生的不實指控問題。作為一部講女同性戀掌權者被「取消」的黑色喜劇,《Tár》提供了不無爭議但富洞察力的進階思辯空間。 (閱讀更多)

回歸音樂本身的純粹:《Tár》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3-03-29

Tár 最重要的一層社會身份,不是性小眾,也不是女性,而是金字塔尖的特權人士,屬於 1%的社會精英。Tár 以 男性的 maestro 並非女性的 maestra 自居,平素以中性打扮西裝視人,流露出一陣陽剛氣質(masculinity),恐嚇霸凌女兒的同學時亦以父親之名告狀,當有憤怒時會用拳擊洩忿。即使身為生理女性,她跟典型的「老白男」並沒有兩樣,同樣賺取從上而下的父權紅利,也讓位處下游的女性攀附,從她身上索取利益,作為一種等價交換。多年後,她去東南亞按摩店,無數按摩技師跪坐著,穿上號碼牌供她選擇。先前的自己也正像這樣,在一個容易獲得獵物的圈子裡進行捕捉,這種異樣的感覺令她嘔吐。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一天

小說 | by Rudee | 2025-06-30

詩三首:〈石身〉、〈春天〉、〈無題〉

詩歌 | by 王兆基, 黎喜, 潘國亨 | 2025-06-28

唐格朗(Tangerang)女子

小說 | by 悇愉 | 2025-06-28

科幻小說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6-20

回憶的內在意識

散文 | by 黎喜 | 202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