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by 箋箋 | 2023-11-02

因著雙妹嚜的香港血統,它偶爾作為故夢的香氣出現,也多出現在香港作家筆下和港產影視作品裡。李碧華為它寫了一篇散文和一篇小說,都叫《雙妹嚜》,幾乎可說為之作傳。散文〈雙妹嚜〉收錄在文集《鏡花》裡,那是李碧華在豆腐塊文章中用意精雕細琢的一個時期,她寫雙妹嚜,「是三十年代,全國女子一齊作的綺夢。」「像可樂瓶那種幽幽的綠,像一頭貓在靜夜裡的眼睛。而商標,沒用過也見過,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一種巧笑倩兮的靜定的魂。永遠有兩個不知是甚麼關係的女子,曖昧地依偎相擁。」 (閱讀更多)

露易絲.葛綠珂:詩人發現了死亡的秘密

其他 | by 廖偉棠 | 2023-10-31

死亡與源頭,是每一個詩人不可避開的主題,在葛綠珂這裏,更是由始至終纏繞一生。對於迷戀死亡書寫的葛綠珂來說:沒有一語成讖這回事,她活了八十歲,是大多數自殺的自白派詩人的好幾倍,這是一種神奇的魔術:她把源頭書寫召喚過來,保護了她的死亡書寫,祛除了自己和讀者都不免的死亡情結。 (閱讀更多)

用思考抵抗狂熱,用愛擁抱日常

其他 | by Sir. 春風燒 | 2023-10-30

移居西班牙的前央視女主持兼記者柴靜沉寂多年,推出關於歐洲恐怖主義的紀錄片《陌生人——對話聖戰分子》。Sir. 春風燒看畢心生敬佩,又心有戚戚,不禁思索生活安定的人為何成為聖戰分子,只剩下一張殘暴而狂熱的臉。他又認為在文明世界中,用常識、理性和人道主義對抗狂熱,在求知和接觸個體認識自我以及周圍的一切,以此抵抗各式各樣的蒙昧和狹隘,是每個個體的責任。 (閱讀更多)

如回憶因人太多而失去了——評《4拍4家族》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3-10-30

由賴恩慈執導的《4拍4家族》透過來自四個不同年代的音樂人,戲劇化地組成的樂隊,呈現各自對音樂(節拍)的感知、期待、碰撞和理解的過程。江俊豪認為故事表面是一個失職父親向女兒贖罪的故事,內裡卻是從個人、家庭,到城市回憶、失憶、尋找與保存的嚴肅課題,但曲目與曲目之間應要讓觀眾對歌詞與角色有多一層靜默的思考。 (閱讀更多)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文學對電影的逆襲

影評 | by 艾苦 | 2023-10-26

近來,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以短片導演的身份出席了第八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帶上了片長41分鐘的新作《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艾苦認為安德森是次再改編羅爾德・達爾的小說是一種轉型,而電影中大量呈現文學獨有的敘事元素挑戰了我們對藝術形式的固有理解。 (閱讀更多)

回首向來蕭瑟處——淺談《尚未劇終》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3-10-25

黃自鴻把在《信報》專欄《優雅的生活》裡的撰文結集,編成這部《尚未劇終》,但這並非一般的文章結集。當中每篇散文都在透過經典的文本和大眾喜愛的流行文化,輔以適切的文哲理論,讓讀者能深入淺出地認識、理解、甚至愛上文學。重編文章的用心處,是作者以論文結構的方式,把原本龐雜的散文以文學的形式、語言、價值、倫理、讀者、形象、心理、身體、生活、評論分成十類,再從這類別中以「文學的價值」作為整本書的問題意識。結構上以文評理論所熟悉的「作者」、「作品與社會功能」與「文本」作為編輯內容的核心,文本以顧城的〈錯過〉、魯迅的〈臉孔〉、端木蕻良的〈爺爺為甚麼不吃高粱米粥〉、白先勇的〈一把青〉、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黃春明的〈蘋果的滋味〉等作為文本分析例證,讓整部書稿結構分明。心水清的讀者或會發現,在文評理論中欠缺了「讀者」的部分,這從讀者而來的接受美學,正是我們作為讀者,在閱讀本書的經驗過程,同時也是在這無涯之旅中發現文學尚未劇終的原因。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風林火山》:麥浚龍的世界

影評 | by 王建鏗 | 2025-10-08

編輯推介

九龍塘之夜

散文 | by 小煬 | 2025-10-15

伊卡洛斯

小說 | by 黎喜 | 2025-10-15

地震還未結束

小說 | by 楊焯雋 | 2025-10-10

那年切不成的月餅

散文 | by 陸裕欣 | 2025-10-0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10-03

詩三首:〈樹〉、〈某個瞬間就起了風〉、〈到達組詩〉

詩歌 | by 鄭偉謙, 梁偉浩, 李靈枝 | 2025-10-03

白頭翁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03

樺加沙日記(擬淮遠三則)

散文 | by Greenly, 羊格, 麥景琪  | 2025-10-01